本體感不足的表現:
本體感不足的孩子,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怎么在生活中提升本體感?
本體感雖然并不直接參與身體運動,但它主要是通過對肌肉、關節的控制,協調身體各部位的姿勢保障平衡穩定,并且有助于動作結束后的身體平穩恢復和調整。現在孩子的活動空間、活動量比過去減少,要注意孩子動作協調性的訓練,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
嬰兒期的翻身、滾翻、爬行訓練;生活中不要總把孩子放懷里,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抬頭、翻身、爬行等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本體覺,家長還可以給孩子做被動操。
幼兒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訓練;生活中讓孩子學著喝水、吃飯、穿鞋、洗刷等;學習做家務,比如擦桌子、收拾玩具等對孩子的本體覺形成很有幫助。
關注手部的小肌肉訓練,根據孩子年齡,設計抓、握、捏、扔等小游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
兒童期的跳繩、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訓練,對孩子本體感的發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3-6歲幼兒的本體感覺越好,其粗大運動發展水平越高。而且3-6歲也是幼兒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和老師應該為幼兒提供更多機會,學習拍球、踢球、跑步、跳躍、舞蹈等多種多樣的運動游戲,讓孩子們在運動中體會豐富的本體感覺,促進孩子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靈敏、肌肉力量、關節靈活性等多種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