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有些“與眾不同”:
孩子能歌善舞,就是非常害羞,從不敢在眾人面前表演,錯失很多機會;
孩子十分聰明,學東西很快,但就是很難安靜下來做一些事情;
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卻怎么也學不會跳繩……
家長很困惑“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實,這都跟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有關。
感覺統合是以大腦神經科學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如果孩子的感統能力弱,那他學起東西來就像在淺淺的地基上建筑高樓大廈,一不留神就會傾斜,甚至倒塌。 所以,只有把基礎打好打牢,大腦才能發揮出最大潛能,孩子也才能在學習、思維、情感、運動等方面都表現得卓越出眾。 齊齊的故事 一個案例看感統失調與大腦的關系 像每個家長那樣,齊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希望自家的寶貝聰明又健康。 于是從齊齊還不滿一歲開始,家長就教她學習識字卡片、背唐詩、學單詞。 齊齊也不負眾望地在3歲時就能認識數百個漢字,能背數十首詩詞。 然而,父母突然注意到,即將上幼兒園的齊齊比其他小朋友顯得動作笨拙。 吃飯、大小便都需要家長照顧,說話的語速特別慢,而且語氣單一、缺乏聲調變化,大人說話快一點或聲音大一點,她都感覺很難受。 齊齊還特別膽小,除了家里的長輩、她不敢和陌生人說話,甚至不敢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 相信家長們已經看出來,齊齊的表現是典型的感統失調。追蹤她成長的過程,齊齊感統失調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家長總是擔心齊齊會生病或受傷,尤其是爺爺奶奶,既不讓孩子在地上爬,也不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兒,甚至不讓她接觸任何未經消毒處理的東西。 這些方式減少了她自主活動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其大腦經受鍛煉的時機,使她表現得動作笨拙,膽小懦弱。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的大腦,是在不斷接受刺激中逐漸變化的。 大腦的穩定和發展都需要“感覺”來進行輔助。 雖然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但它不僅使我們能夠知道外部事物的不同特征,如顏色、氣味、聲音、光滑和粗糙等。 還能使我們知道自己身體所發生的變化,如身體姿態、運動狀態、位置等。 處于發育高峰期的嬰幼兒,就是通過各種感覺輸入,來獲得大腦的發展的。 比如孩子在手里玩兒蘋果,一會兒用手拍拍,一會兒用嘴巴碰碰,這些動作都可以讓孩子在大腦中獲得對“蘋果”的印象,是甜的,還是酸的,是硬的還是軟的之類的。 寶寶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不斷地在看、在聽、在聞、在嘗、并不斷地探索、模仿,以致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各種新奇的刺激,使得神經細胞突起又不斷地分出側枝、延展。 這樣,信息源源不斷地刻印在腦中,使腦細胞形成致密復雜的網絡,改變腦的微觀結構和提高整個大腦的功能,為嬰兒的智能、潛能的開發奠定了寬厚的基礎。 對于自主活動能力非常薄弱的嬰幼兒來說,成人稍一忽視或者過度保護,就喪失了獲得感覺刺激的機會。 齊齊就是在家長的過度保護下,缺乏了適宜的感覺刺激,所以導致她的情緒非常不穩定,缺乏基本的生理自理能力。 因為擔心齊齊生病或者被欺負,所以家長很少讓齊齊到戶外活動,所接觸的環境非常單一。 而識字、背詩只發揮了大腦負責記憶的細胞的功能,其他的神經沒有得到良好的刺激,特別是作為思維等高級心理活動基礎的感覺統合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們前面說了,大腦的發展需要感覺的刺激。 對于正處于大腦發育關鍵期的嬰幼兒,感覺還有刺激神經細胞發育的重要作用。 每一個腦細胞伸展出像樹根一樣的側枝與數以千計的神經細胞發生聯系,側枝越多,建立的聯系就越廣泛、越豐富,形成的聯絡網也就越廣泛、越龐大。 單一的抽象記憶功能的發展并不能滿足齊齊正常發育的需求,也就會顯得能力較落后于他人了。 齊齊從很小開始就接受識字、背詩的教育,而這些知識都是非常抽象的。 嬰幼兒時期本來是需要大量具體的、形象的信息刺激來促進大腦的發展,加強大腦的整體功能。 過早學習文字、詩詞等抽象知識,使孩子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識記,而沒有機會去發展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感覺功能。 比如前面說的讓孩子學習“蘋果”這個概念,我們不能通過字面的抽象介紹讓嬰幼兒了解認識“蘋果”。 孩子需要通過自己的操作——摸、咬、聞、嘗等動作,來獲得感覺刺激,然后在建立他們心里所認識的“蘋果”——有著某種特殊味道、氣味、顏色、手感的具體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孩子對“蘋果”的認識才會越來越深刻、全面,她的語言能力就逐步得以充分的發揮。 感統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消失,如果你的孩子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專業的感統訓練中心,進行專業一對一測評,了解孩子學習能力發展水平,進行專業性、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抓住孩子能力提升關鍵期,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讓孩子成為自信、樂觀、專注、優能的卓越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