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需求”寶寶,說的是很難帶很累人的孩子,與此相對的是“天使寶寶”,每次聽到別人講述自己的孩子多么好帶時,我們這種高需求寶寶的父母都特別羨慕。
“高需求”寶寶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需求非常的多,一旦不能及時滿足他,寶寶瞬間就號啕大哭,有時候哭的大人心力交瘁。
“高需求”寶寶多數精力充沛、活力四射,還比較黏人,導致父母很累。此外他們也非常敏感,反應強烈,稍微有一點聲音,可能就會惹得他們哭鬧不止,感覺特別害怕的樣子。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的寶寶,會對正常的外界刺激出現極端反應。寶寶的這些表現,也不是他們所情愿的那樣,而是感統失調造成的,所以說錯不在娃!
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是指人體器官各部分對外界有不同的感覺,大腦把這些信息組合起來經過統合作用,再做出反應的過程,而感統失調就是大腦功能失調。
一般來說,感統失調有6種,每個感統失調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癥狀表現,有時即使是正常的孩子,偶爾也會表現出一些輕微的問題。這6種表現分別是: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視覺感覺不良、觸覺過分敏感、聽覺感不良、本體感失調、動作協調性差。
有的小寶寶,聽到一點聲音就容易被驚嚇到;或者大點的孩子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這就屬于聽覺感覺不良。
還有的孩子動作協調性很差,走路跑步很容易摔倒,學習跳繩、拍球、騎車等很慢,平衡能力差、手工能力差、精細動作差等。
還有的寶寶過分依戀父母,分離焦慮癥嚴重,害怕陌生環境,脾氣暴躁,不喜歡被別人觸摸等,都屬于觸覺感過分敏感。
一方面是先天性原因,例如早產兒或者剖宮產寶寶,早產兒在母體內時,缺乏最后幾周被子宮和羊水緊緊包圍的過程,感覺統合能力發育不完善;剖宮產寶寶缺乏產道擠壓,也容易導致感統失調。
另一方面是后天因素導致,例如缺乏撫觸,整天待在家里缺乏外界刺激,而家里又不敢發出一丁點兒聲音等。
因為感統失調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所以對于感統失調,或者是早期感覺統合發展不足的孩子,吃藥打針是不管用的。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給予孩子豐富適宜的感覺刺激,促進他各個感覺系統的發展,才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是堅持給孩子撫觸或者說按摩,撫觸主要是針對2歲以下的寶寶,對大孩子是按摩,不管是撫觸還是按摩,可以改善觸覺敏感。
另一方面,就是帶孩子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動作訓練,例如觸覺敏感度低的孩子,可以帶他玩海洋球、波波球、陽光隧道、觸覺盤、指壓板、觸覺按摩刷等。
精細動作訓練可以采用讓孩子串珠子、撿豆子、玩橡皮泥等,通過這些小動作來提升孩子的雙手配合,五指靈活,手眼協調等。
總之,作為高需求寶寶的父母,我們在照顧孩子過程中可能會覺得很累很辛苦。
幼時敏感難帶的孩子,雖然讓人抓狂,可是在父母正確積極的引導后,在學業上可能比一般孩子發展的要好,他們在長大后可能會更聰明、敏銳、好學,這也許是上天賜予他們的天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