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失調的表現:
1、 缺乏對自我和世界的信任。
2、 散漫。
3、 過度碰觸。
4、 發泄。
5、 渴望碰觸。
6、 口唇化(吸吮指頭、咬指甲等)。
7、 缺少界限。
8、 自我刺激的行為。
9、 強迫性地問問題。
10、 分離困難。
以上觸覺失調的10個表現特征,讓老師和父母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孩子這些表現,是需要被關注到的,甚至是需要被理解和幫助的。
導致兒童觸覺失調的原因:
1、 保胎、孕婦缺乏運動使得孩子很少有甚至沒有機會與胎盤內壁接觸而失去早期的學習機,會導致觸覺防御。
2、 羊水過多的母親,盡管自己運動較多,但由于孩子在更多的羊水保護之中很難有機會與胎盤內壁接觸,胎兒會失去諸多必要的觸覺學習機會導致觸覺防御。
相反,羊水過少的母親哪怕是輕微的運動,胎兒都有可能與胎盤內壁產生接觸,胎兒觸覺學習的機會過多導致觸覺刺激的“飽厭”現象,胎兒不再對類似刺激做出反應,導致胎兒觸覺遲鈍。
3、 剖腹產胎兒沒有經歷宮縮的擠壓,不能從狹窄而屈曲的產道娩出,這就剝奪了孩子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機會而導致兒童觸覺防御。
4、 孩子出生后如果不是母乳喂養,也容易導致兒童觸覺防御,因為在母親哺乳孩子時一般都會不停地撫摸輕拍孩子,孩子不斷地運動口腔,通過包卷母親乳頭致密組織和乳暈獲得大量的口腔觸覺刺激,因此母乳喂養也是兒童觸覺學習的重要途徑。
5、 如果孩子出生后缺乏摟抱、撫摩、輕拍,也會導致觸覺防御。人類普遍存在著皮膚被觸摸的需要即人們常說的“皮膚饑渴”問題。
6、 有些看護孩子的祖輩由于害怕“意外”,特別強調安全,延長“襁褓期”、過度保護,這不讓摸、那不讓碰,這里有細菌、那里太臟……從而使孩子錯過觸覺學習的關鍵期。
7、 小推車、學步車也是導致兒童觸覺防御的原因之一: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更舒適些,讓孩子躺在嬰兒車里面推著走而不用自己走路,但由于推車的輪子直徑有限,而輪子越小、克服阻力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家長不得不挑最平整的道路行走,這樣不但剝奪了孩子被背、被抱的機會,還減少了兒童獲取外界刺激進行觸覺學習的機會;學步車是從家長省力的角度設計的,但減少了親子間的交流,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剝奪了孩子爬行的時間,對于兒童感覺運動統合能力的發展也是很不利的。
8、 如果父母撫養孩子比較粗放,如嬰幼兒內衣不夠柔軟、用洗衣粉洗孩子的內衣、穿之前沒有搓柔軟等,則會導致孩子觸覺遲鈍。
兒童觸覺失調的矯治對策
游戲及家庭訓練方法:
1、 沙土游戲:將淘洗干凈的細沙放進大盆,讓孩子在里面玩耍,要增加沙土與孩子的接觸面,沙土可用紙、樹葉、豆、米等代替,這種游戲更適合孩子在戶外進行,尤其公園沙坑或者海邊沙灘,讓孩子在沙土中建立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2、 冷熱水刺激:在安全的溫度范圍內,讓孩子感受不同溫度的水所帶來的刺激,主要用手感受,條件允許可以全身刺激,家長也可以做示范,并且觀察孩子的表現。
3、 梳頭游戲:用梳子的尖端去刺激孩子的頭皮,并且順勢梳頭,這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梳子不宜太尖,讓孩子自己梳頭,可以對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和了解自身形象都有幫助。
4、 抓癢游戲:讓孩子躺在床上,抓撓他的腋下、胸口,依照孩子的反應來控制力道,如果連一些常常接觸他人的部位也有強烈的反應,則需要加大此游戲強度。抓癢游戲不是把孩子抓撓舒服了,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刺激,強化這種感覺刺激的學習。
5、 麻布刷身游戲:用麻布用中等力道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手心、足部,可以邊唱歌或者講故事,保持輕松的氛圍,以免孩子過度緊張。也可以用毛巾、海綿、媽媽化妝用的軟刷子代替。
6、 大毛巾卷游戲: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卷起來,再輕輕滾動或者下壓,也可以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強化各個部位的觸覺感受。
7、 墊上游戲:讓孩子在墊子上雙手抱頭,向左右兩個方向翻滾,對運動企劃,對觸覺,身體平衡與協調都有幫助。
8、 大籠球游戲:用帶突起的大籠球在孩子身上進行滾動、摩擦、輕壓,主要刺激孩子的后背、腳心、手心、腋下、脖子,四肢與前胸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感覺統合能力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婦幼保健院,或者是像啟樂園這樣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尋求幫助。及時給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測評,及早改善孩子感統失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