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咨詢感統訓練的家長抱怨,“跟孩子說話,他總是不能理解我們想說什么,不知道是我們說的不清楚,還是孩子根本就沒有在聽我們講話。”這其實就是我們感統訓練中常說的“聽而不聞”,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聽而不聞”很大意義上是說感統失調的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師、家長發出的指令。而聽覺指令又是關乎感統失調的孩子能否順利融入集體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天啟樂園就從感覺統合方面給家長們分析下,孩子聽而不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該如何解決。
一、聽而不聞的表現
感統失調的孩子在家里通常會有類似這種情況,在家里家長喊:孩子該吃飯了,“XX睡覺了,XX該回家了……整個屋子都是你的聲音,喊了很多遍孩子仍然無動于衷?即使家長說“不能亂摸亂動,這個危險,要經過別人同意才行”等等的提示或要求,孩子就像沒聽到。
二、聽而不聞的原因
1.耳朵是否聽的到
既然是“聽”,那么首要的是判斷孩子是否能夠聽的到,那就是指孩子的聽覺器官的正常發育了,是否是聽力失聰或者是聽力弱,雖然這些比例小,但是聽力弱的兒童還是有一定比例的。
孩子的聽力從孕期便開始發育,這也就是說為什么從懷孕期間就要給孩子多聽悅耳的聲音,這里的聲音不光代表音樂,也包含媽媽跟孩子的告白以及環境中的對話和各種聲音刺激。
經研究表明8成的聽力障礙都是后天造成的,這就又說到上次我們在進行感統訓練家校溝通會的時候講到到,孩子的各個感官需要豐富的、優質的、反復的、極早的信息刺激,那么對于聽覺來說,那就是大量的悅耳的聲音刺激。
2.耳朵聽到了,大腦是否“聽到”
當聲音傳到耳膜,通過耳膜的震動,將聲音轉化為生物電,經聽神經、前庭神經核傳遞給大腦。
我們要了解一下孩子從聽覺器官聽到聲音是否完封不動的傳遞給大腦,只有全部被大腦接收到,大腦才能指揮身體做出正確的、合理的反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看“感覺統合之前庭覺”的臉色了。
人體有三大感覺系統,分別是前庭覺、本體覺、觸覺。
前庭覺的第一個功能是負責接收來自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面部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信息。
第二個功能是我們大腦的門神或是守護神,前庭覺功能完善的話,從身體各個感官獲取的信息,經前庭覺篩選后傳輸給大腦的都是最有價值的、最精煉的信息,既不會漏傳也不會多傳,這樣大腦才能做出最好的最佳的反應,并保持良好的狀態。
這時候孩子的聽而不聞,不是沒有聽到,而是耳朵聽到了,但是由于孩子的前庭覺功能發展不完善,耳朵聽到的聲音,根本沒有傳輸給大腦,必須經過家長反復的聽覺刺激才會被前庭覺所重視,將父母的聲音作為重要信息傳輸給大腦,這時候大腦才能做出符合家長需要的反應。
因此前庭覺失調直接影響孩子的聽覺專注力、聽覺記憶力等。
3.孩子是否是故意“聽不到”
家長們反應的或者經歷的孩子聽而不聞,絕大部分都是對孩子的各種限制性語言或指令,這時候孩子會有一些故意聽不到所產生的聽而不聞了。
對于人們的慣性思維而言,當孩子進步了或成長了,這肯定與我們家長自己的付出分不開,甚至全都是我的努力,家長們都會這樣想,但當孩子不聽話了,做不好了,出現各種問題了,都會首先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不去思考孩子是我教育的,孩子形成這些問題與我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關。
不管是3-6歲的幼兒,還是7-10歲的兒童,他們的探索精神、認知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也明白自己的需求,所以當家長在不考慮孩子的觀點、需求的情況下,對孩子發出一些指令,肯定會造成孩子的故意聽不見,甚至抵觸。
4.家庭原因
首先很多家長不是不會下指令,而是在給孩子下過指令后,看孩子沒有什么反應,就立即在下第二遍或者馬上就給孩子輔助。這樣下指令的后果就是孩子過度依賴家長,他們知道即使自己什么都不會,家長也會來幫助他們的,從而就養成了習慣性的聽而不聞。
另外就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時而嚴厲時而溫柔的,不停的追著孩子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不停的甚至是啰嗦的通過聲音來約束孩子,可是家長僅僅是聲音刺激而已,對于孩子的行為不配合時或者配合度不高時,并沒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
三、如何解決
1. 給孩子充分的反應時間
在給孩子發指令時,家長要遵循“指令—反應—結果—停頓”的原則,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反應,發的二次指令一定要與第一次的指令是同樣的。并且孩子無反應的時候,在二次指令發出之后5秒鐘后,若是孩子沒有反應再進行輔助。
2. 指令要結合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下指令并不是很刻板的一件事情,他們現在學習的每一項內容都與家庭生活離不開。所以,在給孩子下達指令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情景讓孩子學習,如:這個時候要吃飯了,我們可以讓孩子聽指令“拿碗,搬椅子”等等一系列的與此時相關的活動。孩子要睡覺了,我們可以就“脫衣服、脫鞋子、上床睡覺”等一系列活動讓孩子既能看到又能聽到,靈活多變的讓孩子來學習,還會逐漸的提高孩子的配合意識,理解能力,聽指令的主動性。但是環境不同,我們學習的內容會稍微的有一些調整,不能刻板,要靈活多變。
3.注重發指令時的細節
在給孩子發指令時,家長還要注重很多的細節,否則同樣的努力卻得到的是兩個效果,如:需要走到孩子面前,弓下身子,得到孩子注意后再給與指令;使用簡明的語言:例如:"把燈關上。"不用說成"寶寶你過去去把燈關上好不好呀?"指令就是指令而不是提問或商量。比如要求孩子穿衣,不要說"你可以把衣服穿上么?",因為如果孩子說"不可以"那指令就失效了;身體距離和聲音音量都要恰當,距離太遠或聲音太小,孩子都是聽不到的。
4.改善前庭覺功能失調問題
老師可以選用大滑板、小滑板、趴地推球、大龍球、平衡木等器材進行快速的、旋轉的、平衡的訓練項目,對于家長來說在生活中可以多讓孩子蕩秋千、玩滑梯、趴地推球、多聽悅耳的音樂、家長多給孩子講故事等等。
孩子聽指令的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練習出來的,需要家長長期的,用一致的指令來引導孩子,相信孩子的訓練效果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如果家長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就不需要那么多負面的指令,那么聽而不聞的問題就自然減少甚至消失了。
如果孩子出現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好動,坐不住等現象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婦幼保健院,或者是像啟樂園這樣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尋求幫助。及時給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測評,及早改善孩子感統失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