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寶寶在一歲左右就可以說出一些詞匯了,但寶寶的發音吐字卻總是不清不楚,甚至直到三歲左右也沒有得到解決。這是為什么呢?
一、父母家人方言比較重,常在家中說方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語言上不標準,寶寶學說話也不會標準。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父母家人的對話,也許寶寶會聽不懂,但寶寶會有意無意的模仿。如果父母是同一種方言還好,如果父母說的方言還不一樣,這對學語期間的孩子來說不是什么好事。當然,如果父母是兩國語言,孩子有可能直接把兩國語言都學會,不過說話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兩種語言混雜,這樣對于后期的語言塑造也是不太有利的。
二、父母的錯誤引導。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一定存在發音錯誤,這時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引導寶寶回到正確的讀音中。可是有的父母或家人會覺得孩子奶聲奶氣的比較好玩,不去糾正,反而很開心。這是不對的,這會給寶寶錯誤的暗示,寶寶會以為這樣是正確的說話方式。久而久之說話的方式就不好改變了。
三、聽的少、練得少
有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太喜歡多說話,或許夫妻之間認為這是種默契,可是對于寶寶學話不是什么好事。寶寶學說話主要是語言環境的熏陶,如果寶寶聽不到父母每日重復說出大量的詞匯,也就無法獲取大量的信息,從而建立起語言體系的儲備。所以在寶寶學說話的期間,父母要多次重復的、吐字慢且清晰的對寶寶說一些簡單的詞匯,從而使寶寶學會說話。
如果您的小孩還伴隨有注意力不集中、叛逆不聽話等問題,那就需要像啟樂園這樣的專業機構進行咨詢和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