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鄭州啟樂園感統訓練班(幼小銜接)
學生姓名:迪迪
性別:女
年齡:6歲
【案例】
“老師,西西打我了。”“老師,他在玩鉛筆。”“老師,他沒坐好。”“老師,我不想跟他玩。”“老師,他們不跟我玩。”每天這樣的話,迪迪都會跟我說很多遍,即使其他人的行為是正確的,迪迪也習慣性的告訴老師小朋友有怎樣怎樣不好的表現。孩子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固然好,但是總是過于關注他人、總是直接指出其他小朋友的錯誤久而久之就會對她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的形成造成影響。因此我們針對孩子現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感統訓練。
【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孩子告狀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生活經驗的不足,對是非不能很好的判斷。孩子們頭腦里的那些概念是單純的,那些幼稚的道德觀念,是在家庭、幼兒園集體生活環境中,以及父母和身邊人身體力行的熏陶中形成的,與他們平時所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禁止”“許可”有密切關系;可能在平時的生活中,為了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家長總是會告訴孩子: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給的都是聽覺上的信息刺激,沒有真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意識里,就會習慣性認為,“不好”或“不能”的那些表現看到就要直接批評或說明。
“好”就是經常得到父母、老師的許可和表揚的事情;“壞”的就是那些經常招來斥責、懲罰和不受寵愛的事情。
所以,孩子們很在意父母、老師對自己行為的態度,不管是贊許還是譴責、肯定還是否定,都成了孩子們判斷是非曲直、善惡好壞的最高標準。找到了迪迪這一表現產生的原因,我決定采用行為消失法來促進迪迪好行為習慣的產生。
?
【措施】
綜上所述及我們在校的觀察,更重要的是對于家庭情況、教育模式的具體了解,我們模擬了很多情景來引導孩子!更加重要的是對孩子進行大量的感統訓練,來使孩子的感官達到統合一致,對認知理解、心智發展、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1、在迪迪再出現告狀行為的時候,老師要分析好迪告狀的行為,如果是謊報要及時指出錯誤;如果誤報,在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前提下,糾正她的錯誤行為。
2、在這行為消失法使用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負強化,即老師不要表揚她的告狀行為。
3、在日常生活中,多組織幼兒看動畫片、聽故事、看電影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豐富孩子是非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4、組織孩子通過談話等形式,講一些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孩子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其獨立處事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告狀行為(如:當有孩子告狀說:“老師,××把垃圾扔到地上了。”這時老師應不失時機地表揚他熱愛班集體,同時可以給他一些建議:有沒有比打告狀(直接說穿他人)更好的辦法?比如,鼓勵他和對方一起把垃圾撿起來。諸如此類,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引導,孩子逐漸會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于直接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