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學生都希望能心無旁騖的學習,實際上要維持這種狀態是很不太可能的,外界的諸多干擾自不必說,內在的專注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有科學研究表示,人的專注時間只能維持25~30分鐘左右,那么是否無法長期保持專注學習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效的學習。
做好手邊管理,遠離干擾源頭 有很多同學都是這樣,學習的時候拿起了手機,原本只想看個時間,結果卻不由自主開始刷起了抖音,過了半個小時卻依舊沒有回到看書的狀態,白白浪費了半小時的時間。 人類的生理本能會“鼓勵”我們在不同狀態下走神,每次出現走神的情況(比如看書的時候玩手機、上課的時候發呆),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產生短暫的愉悅感,暢銷書《手邊管理法》曾經給出過解決方法,即將你的學習區域劃分成高危區、中危區和低危區,三個區域依次離你越來越遠。 高危區只存放當前學習任務必要的一些用品;中危區則是需要你站起來、或者挪動自己的位置才能“夠”到的區域,存放一些可能會用到的物品;低危區則是離你最遠的區域,需要走比較長的距離才能拿到諸如手機、平板、游戲電腦等等一類物品的存放區,這樣我們就會被迫忘掉那些短暫的快樂,專注當下的學習。 利用“服務生效應”創造學習狀態 很多學生在學習前會觀照自己當前的狀態,如果當前學習意愿不強、狀態不好,那么就遲遲不打開書本,總想著等一段時間有狀態了再學習,實際上如果總是有這樣的想法,就不太可能有狀態好的時刻,本身的精力會持續被“先等會/歇一會/玩會手機”消耗,你在這個時間段內無論如何都不會想著學習的——相反,你的狀態會越來越糟糕,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給出了解決方案。 心理學教授蔡格尼克曾經發現有些飯店的服務生不需要依靠紙和筆,全憑記憶就能記牢哪一桌該上什么菜,并且幾乎從來不出差錯,但是,如果顧客再次返回餐廳,他們卻完全不記得顧客之前來這里用過餐,這個現象被成為“服務生效應”。 服務生效應的本質是,人們對于還未完成的任務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這些任務會引起你內心的焦慮,在大腦會不斷有意識去催促你完成它——這個現象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比如你聽一場鋼琴演奏,如果演奏者在彈你熟悉的曲目,但是最后卻遲遲沒有彈尾音,這時候你也許會繃著一根弦,“快把這個音彈出來啊”,這時候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個未完成的尾音上,而忽略其他的事情,讓你沒法專注在其他事情上。 如果你能利用好服務生效應,它能夠幫助你更專注地完成學習,最初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建立之前,找到好的學習狀態其實是件比較難的事情,有時候坐在圖書館,但就是不想看書。你下次可以試試這樣做:你每次學習完畢的時候,刻意留下一些收尾工作(可以是看一本書看到了最后一小節,停??!這次先別讀完?。认麓文憧吹竭@些收尾工作的時候,你會產生強烈的意向去完成這部分收尾工作,從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避免拖延癥的持續發作。 更換學習場所,適當獎勵自己 很多人都有固定的學習地點,但是長時間呆在同一個地方,不免會有些厭倦,心里也會產生一絲抵觸情緒——坐的時間越久,就越發覺得自己坐不住。 這個時候,更換學習場所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說天氣好的情況下,操場和公園是個不錯的選擇,此外,暢銷書《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可以嘗試去附近的自習室或者咖啡館,書中認為雖然去這些地方需要消耗一些金錢,但是你的大腦在潛意識中會認為在這個場合下的學習任務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大腦也可能會更樂意“配合”你做這樣的事情。 而且,在這里學習也更方便獎勵一下辛苦學習的自己,獎勵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畢竟利用意志力去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時很困難的,恰當的獎勵可以產生正向激勵,讓你嘗到培養和堅持好習慣的“甜頭”,如果學累了或者達成了一些成就,可以給自己點一杯飲料或者一些小食,讓自己更有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