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孩子們放暑假的日子,對孩子們來說,放飛自我的日子別提有多帶勁了,但學習還是不能落下。
當孩子們寫作業的時候,各種拖拉、磨蹭就開始上演,讓父母們倍感焦慮。
有位媽媽就曾偷偷用手機記錄下孩子寫作業的過程:
總共9分鐘的時間里,用鉛筆敲墻用了10秒;
推門拉門用了1分31秒;
在墻上畫畫用了16秒;
發呆42秒,摳腳用了1分38秒;
而真正寫作業的時間只有2分多鐘。
這位媽媽的記錄,非常真實也非常普遍,很多家長都直呼家里有個同款娃。 其實,問題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把握好下面這3個關鍵期,提升孩子專注力將變得事半功倍。 0-3歲嬰幼兒期 保護專注力從不打擾開始 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過: 父母減少干擾,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孩子做事情的專注力就能得到保護。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專家Chen Yu曾做過一個實驗:通過孩子和父母的眼球運動來分析專注力。 實驗一共邀請了40組一歲左右的孩子與父母。 每個孩子手中都有一個玩具,父母按平時的習慣與孩子互動。 在實驗中發現,有些小孩原本玩得很好,專注度也很高。 但后來隨著父母有意無意的“關心”,這些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慢慢就不想玩了。 反之,那些表現“不主動”的父母,孩子卻能保持很高的專注力。 這類父母,大多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只是在旁引導和觀察。 直到孩子對玩具產生興趣后,才慢慢參與,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它。 網上有一個央企英語高翻“翹囤奶爸”,也贊成在孩子玩耍時,父母不應該太過“主動”。 比如,奶爸的女兒在玩面團時沒穿襪子。 奶爸會選擇不打擾,等女兒玩結束,再送上“關心”。 再比如,突然想到女兒大半天都沒喝水了,但她聽繪本正聽得正認真,奶爸會堅持把繪本讀完再喂水。 有時候,女兒正出神地望著窗外。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孩子無聊,想著要不要用電子書吸引她的注意力? 但是這位奶爸從不這樣做。 除非涉及到安全的事情,奶爸從不打擾她做任何事情。 他說: “哪怕她在吃飯,嬰幼兒能夠保持專注點時間真的很短,我們要保護好。” 蒙臺梭利說過: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孩子只要在不被干擾的環境下工作,才能逐漸達到專注,甚至深度專注。 如果孩子總是被打擾,專注力就會被慢慢毀掉。 不打擾孩子做事情,就是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3-6歲學齡前期 從興趣中提升專注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對于其他事情,孩子們更容易在感興趣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 但很多家長,常常會阻礙孩子的興趣。 不信,我們來看看小偉媽媽的做法: 4歲的小偉正要蹲下抓沙子,媽媽卻說:“這個臟,去玩滑滑梯吧!” 小偉遲疑了一下,但看到媽媽嚴肅的臉,還是走開了。 剛爬上滑滑梯玩了兩下,媽媽又說,“來,寶貝脫件衣服,別出汗感冒了!” 小偉脫完衣服,對滑滑梯似乎失去了興趣。 這時,一叢野花上的蝴蝶吸引了他。 可還沒等小偉走近,蝴蝶就受到驚嚇飛走了,小偉趕忙追趕起蝴蝶。 但沒跑多遠,媽媽跟了上來,手里捧著水杯,攔住他,說:“別跑這么快呀!來,渴了吧,喝點水吧!” 盡管不耐煩,但小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蝴蝶飛遠了。 媽媽不斷的“關心”,讓小偉在自己感興趣的“游戲”中無所適從,剛剛萌生的好奇心就這樣被掐斷了,更別提培養專注力了。 相反,日本教育專家伏見猛彌,卻用孩子的興趣提升了他的專注力。 兩歲時,伏見猛彌發現兒子對汽車、火車十分感興趣。 于是,他幾乎買來了市面上各種款式的車,把汽車融入進兒子學習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兒子畫畫時,會先讓他畫汽車; 陪兒子做手工制作時,也會讓他先嘗試做汽車。 伏見猛彌的兒子才4歲,已經會用五年級才學到的“近大遠小”的透視方法來畫汽車了。 而且,他還會用紙板做立體火車,這可是初中才要學的立體幾何啊! 就這樣,伏見猛彌把兒子對汽車單純的喜愛,擴展到了生活和學習的各個領域。 每個孩子天生會對那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更專注。 當孩子對一件事感興趣了,他會更積極主動的去完成,注意力也會更集中。 相反,一個沒有興趣、被動做事的孩子,就好像是失去靈魂的玩偶,不僅完成效果不好,注意力也容易渙散。 如果你的孩子有感興趣的事情,那你該慶幸,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時機到了! 鼓勵他發展自己的興趣,就是提升專注力的良策。 7-12歲小學生階段 避免情緒內耗,是發展專注力的良藥 有調查顯示,我國近1億的小學在校生,超過七成的家長,每天下班后輔導孩子作業時間超過兩小時。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不自覺,就得盯著他學。 于是,在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用盡了辦法。 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抖音上有一視頻,一位985碩士研究生媽媽“控訴”四年級的女兒寫作業拖拉。 她一邊哭一邊說:“我不想做她媽了。” 原來女兒寫作業,僅僅幾個生字就花了三個小時。 這位媽媽說她也不想跟女兒發脾氣,但真的很無奈。 而坐在書桌邊的女兒一邊抹眼淚一邊繼續寫,委屈中,心思也早不在作業上了。 孩子的心思都被媽媽的態度左右著,專注力徹底被破壞了。 時間一長,分心就成了習慣,“內耗”的模式就逐漸被固定下來。 我的朋友小米只用了兩招就提高她女兒圓圓的專注力,收獲了一款省心的娃。 招數一,不陪女兒寫作業,并且留出玩的時間,讓女兒“有盼頭”。 圓圓上小學之后,小米跟她說:“寫完作業就可以玩。” 于是,圓圓一直秉持了“要事優先”的態度,每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招數二,不呵斥女兒。 當作業出現錯誤時,小米從不呵斥她,反而會實事求是地提出來,讓圓圓認真思考。 這樣,圓圓為了玩,會一心撲在作業上,不浪費一分一秒。 而且,即使寫錯了也不用戰戰兢兢,效率自然加倍。 就這樣,在小米的引導之下,圓圓建立起了良好的專注力。 從心理角度來說,磨蹭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消極抵抗。 “你吼我、罵我、打我,我有一肚子委屈和怨氣,因為你是大人,我是孩子,沒辦法反抗,只能服從。 但是,你控制不了我寫作業的時間。 我磨磨蹭蹭,你除了干著急,拿我也沒辦法。” 所以,面對父母的打罵和控制,孩子下意識地會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用這種隱晦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他的反抗。 要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得在控制自身情緒的基礎上,更關注孩子的情緒。 專注力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影響著孩子的認知與學習能力。 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比成績重要100倍。 父母收起不恰當的關心、在興趣上發力、關注孩子的情緒,都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