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媽媽問:“孩子在上課時,老師口頭布置家庭作業或者下節課要帶什么學習用具,他總是東張西望,老師的話全當耳邊風,一點也聽不進去。
平時在家喊他,他也不在意,以為不是喊他的。記憶力差,總是丟三落四,很容易忘掉交代過的事。這是怎么回事呢?”
想想看,這樣的孩子不僅不能讓“課堂40分鐘”產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會影響課外的正常生活。這種現象如不糾正,時間長了,孩子會在心理上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不自信,甚至不愿意學習。
為什么孩子“聽不到”,“記不住”呢?
1.父母經常發脾氣或責罵,孩子養成拒絕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由于兒童早年的聽覺較弱,故受不了太高或太大的聲音。因此環境嘈雜聲音太多、父母經常發脾氣或責罵兒童,都會造成兒童在聽覺上形成一層自我保護膜,養成拒絕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2.前庭覺失調,沒辦法集中注意力聽、看。
耳蝸神經和前庭神經匯整成第八對腦神經而進入腦干,因此,前庭系統與視覺有著密切的聯系,并會以前庭刺激活動來促進腦干部位的感覺統合,并強化兒童的聽覺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進一步影響其閱讀等學習能力。
3.鏈接左右大腦的胼胝體受損,聽覺記憶力不佳。
左大腦被認為和孩子對語言及分析順序性的信息有關;而右大腦則被認為和非語言的功能有關。而當鏈接左右大腦的胼胝體受損時,孩子在聽寫活動的表現會較差。
4.聽覺辨識能力不佳,影響對聲音來源的分辨和判斷。
比如,我說睡覺 ,你聽成水餃,這就是辨識能力出了問題;再比如在馬路上聽到車子的聲音,靠聲波傳到左右耳不同的速度差,孩子不但分辨出車子從哪個方向過來,也可以別是轎車或是卡車的聲音,以決定躲閃的方向和速度。
聽覺統合失調
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
1.語言發展遲緩、構音不全、口齒不清。俗話說:聽得見才能說得出,聽得清才能說得準。
2.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即便在吵鬧的環境中, 也會對媽媽的呼喚產生反應,或對母親生氣的聲音表示害怕,雖然還不了解媽媽講話的內容僅憑聲音產生情緒反應,進而影響認知能力的發展。
3.影響社會互動性。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聽到聲音后才會有反應,這是社會性互動的基礎,雖然,聽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可以靠視覺代替聽覺的異常問題,但是因為它必須要專注地去看對方的肢體動作,因此會忽略注視周圍的環境聽覺的發展。
聽覺統合失調分為兩類:一是聽覺反應不足,二是聽覺反應敏感。
聽覺反應不足的表現:
1.傾聽事物速度及反應能力較慢;
2.叫他時沒反應,給人心不在焉感覺;
3.語言學習、表達能力較弱;
4.聽覺記憶力不佳;
5.語言發展遲緩、構音不全、口齒不清;
6.當別人叫他名字常常沒有什么反應;
7.無法同時接受2-3個指令;
8.聽寫困難,維持不到10分鐘;
9.很容易忘掉交代過的事。
聽覺反應敏感的表現:
1.容易分心、不專心;
2.容易聽到別人較無法聽到的聲音有時即使是很小的聲音也覺得很吵;
4.無法過濾不必要的聲音一一所以容易分心;
5.耳朵會同時聽到多樣聲音,但無法分辨;
6.常感覺得有人在叫他名字;
7.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
8.情緒較常不穩定,易緊張。
家庭中有助于改善孩子聽覺失調的方法:
1.大量的聽覺刺激、充足的語言環境;
2.口腔按摩、舌頭靈活的刺激、咀嚼能力的提升(嚼口香糖、堅果、硬水果等);
3.前庭覺的刺激(旋轉、前滾翻、后滾翻、跳床等)。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聽覺統合失調呢?需要到像我們啟樂園一樣專業的機構,由老師對孩子進行測評來判定,當然也可到兒童醫院或婦幼保健院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