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有的孩子學習起來很輕松,課堂作業速度很快質量很高,但是有的孩子平時看著也很聰明,學習起來吸收新知識很慢、學會的很少、課堂作業總是不能獨立按時完成。
這樣的孩子他有一定的邏輯條理,換句話說,理解能力還不錯。同時他對老師和家長的指令能夠比較配合,所以老師對他的評價都是聰明、懂事。
但是看似聰明的孩子為什么會學習起來很吃力呢?
那究其原因首先是注意力不集中,這個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提到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視聽動”能力和實際年齡有偏差。那么今天就重點說一下視聽動能力。
完成閱讀、作業、卷子都需要一定的視聽動能力基礎:
視覺:以眼睛記住文字的形時,我們需要視覺功能,它負責的是分辨與記憶點線面的能力。
聽覺:當我們要聯想到它的音時,我們依賴聽覺功能。
運動&經驗:當我們要了解它的意時,我們要從我們的感覺、經驗去做連結閱讀、知識才更能體會深刻。
這也就是我們訓練師常說的視聽動了。
視聽動能力是學習、閱讀能力的形成與基礎。
在閱讀過程中首先孩子要學會識字閱讀,需要將一連串的文字轉化為聽覺符號,加以理解。識字的過程是將所看到的文字“形”,追憶它的“音”并聯想它的“義”。認識了字就能很好的閱讀和學習了嗎,當然還需要視聽動能力的配合。
視覺能力不足會造成孩子閱讀障礙。
視覺廣度不夠表現出閱讀時跳行、漏字,做作業慢,抄寫困難等進而影響孩子對題的理解,增加孩子做作業的時間,無形中導致孩子學習上自信心不足,學習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聽語能力和孩子的實際年齡如果有偏差,會讓孩子在課堂上忽略掉很多東西。雖然他懂得配合老師的課堂紀律,但有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并不代表他有在很好地吸收老師所講解的知識。
聽覺的廣度不夠,孩子的耳朵容易丟三落四。
因為聽覺廣度不夠多,他會在聽的部分表現出來不專心。因為聽的廣度不夠,他的耳朵容易丟三落四,所以他就會做課堂作業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考試的時候卷子上有很多題空白。
有了和年齡相符的視聽動三個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吸收知識,而這三個能力在孩子18歲之前每一年都不一樣,并不是年齡上去了,能力自然就會跟上。智力正常甚至是看似聰明的孩子,如果他的學習效率不盡人意,那么請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否有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