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幫助孩子識字,我給你3個方法。
1.大原則:運用情景學習的原理,增強識字經驗
這里面的大原則,是運用情景學習的原理,增強識字經驗。生活情景中有大量的非正式識字體驗,比如回家的路上,你可以讓孩子認一認公交路線的站名;出去旅行的時候,你可以讓孩子記一記家里地址的漢字、所處的城市的漢字;周末去動物園,就教教孩子認認“老虎”、“猴子”的介紹板。
孩子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家人的稱謂,這些跟孩子的日常緊密相關的也鼓勵他們去記;還有當孩子遇到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去的商店、喜歡玩的玩具,在他感興趣的前提下,也可以有意識地植入漢字。
文字只是承載意義的符號,給孩子解釋字的時候,語言是比較抽象的,這時候還是那句老話,要幫孩子把抽象的知識翻譯成具象的體驗。你可以結合故事來教他,比如圍繞一個漢字講一個故事。有的家長突發奇想給孩子發明了一套漢字操,一個字配一個動作,孩子也很喜歡。
你還可以根據文字的特點,剛開始教孩子學名詞動詞,像是名字、生活用品、食物等等這些孩子生活中會經常碰到的,或是他常做的動作;再后來教他一些抽象的詞,結合學過的名詞和動詞來教,這樣循序漸進。
2.培養孩子的字形意識和語音意識
對于再大一點的寶寶,你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字形意識了。
培養語音意識,是把發音跟字聯系到一起,孩子看到字的時候,幫孩子把發音念出來。識字首先從聲音系統入手,陪孩子讀繪本的時候,鼓勵孩子對著句子朗讀出來,如果孩子不愿意,你可以從你讀一句,孩子接下一句開始,一步步加大朗讀的難度。
培養字形意識,就是對文字形狀和功能的理解。指著標牌讓孩子看漢字,讀繪本的時候用手指指讀,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字形意識。你還可以把字當圖案來教,漢字本身也是象形文字,比如“葫蘆串”的“串”字像一串葫蘆串兒。人、從、眾,木、林、森,都是形象生動,可以用圖畫來解構的漢字。
不過,字形意識還跟偏旁、部首和筆畫,這些文字細節的精細加工能力有關。孩子識字能力上去之后,你可以教教他認認字和字有什么異同。比如教孩子名字的時候,把爸爸的名字也寫在旁邊,問問孩子:“寶寶你看,我們的姓是不是一樣的字呀!”“我們的名,有哪些不一樣的呢”。
有的時候手寫字不如印刷體筆劃那么分明,對于見字經驗不多的寶寶確實有難度。你可以把手寫的和印刷體上相同的字比對,引導寶寶注意兩個字的細節是否一致,這樣孩子對細節的加工意識也漸漸鍛煉起來了。
3.鼓勵孩子多輸出
除了輸入還要記得輸出,你也要記得鼓勵孩子自己多使用這些字。
比如說坐公交的時候問孩子,我們家那一站叫什么,還可以指著站名,讓孩子仔細看。乘公交時,鼓勵孩子主動告訴司機,目的地是哪個站。等公交的時候,鼓勵孩子找一找,念一念,讀一讀站名。
讀繪本的時候也是,對于0-3歲的寶寶,跟爸爸媽媽的親子共讀最能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我還推薦過指讀的方法,就是閱讀時指著書逐字逐句讀。有些家長留言說家里孩子不喜歡指讀。這是很正常的,讀繪本的時候,小孩子喜歡圖片多過看字,指讀是為了給孩子額外的信息,孩子愿意看就看,但如果強迫孩子,妨礙了孩子的閱讀體驗,孩子肯定不喜歡了。
就算不從繪本中認識字,但是繪本的標題可以讓孩子自己認、自己讀出來。遇到一些孩子反復聽過的繪本,你可以把故事書交給他,讓他指著內容,給你讀讀選段。
孩子表現的時候,別忘了及時給反饋,記得給提示或者補充,也記得多夸夸他:“現在你已經會自己報站名了,耶!”“這一段這么困難,你居然可以讀下來,比上次有進步哦!”這樣,不只是認字,孩子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識字的成就感也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