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大腦營養
思維活動正如肌肉運動一樣,會引起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當然,肌肉和大腦所消耗的營養物質是不一樣的。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細胞和神經細胞都需要鈣。鈣的缺乏會引起過敏、失眠、痙攣等一系列疾病。另外,科學家發現,思維活動引起磷酸和鈣鹽的流失,隨尿排出。因此,需要通過食物來補充流失的磷和鈣。關于鈣的供應量,我國營養標準是:10歲以下每日500毫克,10—13歲每日700毫克。能使人體內的磷和鈣保持平衡的食物主要有:雞蛋、杏仁、蔬菜、核桃以及豆制品等等。
使大腦保持良好狀態的另一個元素是鎂。在我們日常食物中,鎂的含量極為有限,這一點比較令人遺憾。不過,在巧克力、青菜、麥皮面包以及一些礦泉水中都含有鎂。
大腦的另一種重要營養是谷氨酸,人們又常稱為“智慧酸”。在鮮肝、鮮奶里都有谷氨酸。另外,復合維生素B也有助于大腦營養。酸牛奶、核桃、杏仁等都有維生素B。
在緊張的學習期間,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吃高蛋白的食品(魚、肉、動物內臟、蛋類)和容易消化的食品,不要吃太多的脂肪、淀粉、糖之類的食品,每次吃飯以八分飽為宜,不要吃太飽,可在3次正餐之外再加2次點心,因為吃得太飽,容易讓孩子發胖,更重要的是吃得太飽會損壞大腦機能,血液過于集中于腸胃運動而易產生大腦缺氧,從而導致孩子疲倦犯困。
除自然食品外,可以讓孩子適當吃一些以磷、谷氨酸和維生素B(12)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作為補充,但務必注意攝入量。
最后,家長要保證孩子喝夠足量的水。人體細胞重量一半是水;人體體重的60%----70%是水,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一般人每天需要喝1.5升以上的水,水最好是活氧水,其次是礦泉水、涼開水,盡量別喝含刺激或興奮性的飲料。
◆ 早餐一定要吃
根據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孩子上課時常常無法面向黑板做好,總是和旁邊的孩子竊竊私語。早餐經常不吃的孩子剛開始上課雖然很精神,但是持久力不佳,最多上到一半就開始與同學講話。相對地,早餐確實吃飽的孩子上課會踴躍發言,筆記也做的認真,注意力集中,成績也較好。美國杜克大學的柯納斯博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據他研究,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經過一連串測試(對警告信號的及時反應和注意力集中測試)后,證明有更高的注意力。
用電腦讓孩子做習題,再用電腦統計孩子回答的題數和正確率,結果發現吃早餐的孩子比不吃早餐的孩子回答的題數更多,正確率也高。
同樣的研究很多國家都做過,依據瑞典的調查,早餐吃400卡路里以上的孩子和吃較低卡路里的孩子,也得出前優后劣的結論。
無論哪個實驗數據,都顯示出不吃早餐的孩子能力較差,這是為什么呢?
不吃早餐的孩子,體溫通常較低,多在36℃以下,這是有更根據的。人在睡眠時體溫較低,如果起床后不吃早餐,整個上午直到吃午餐前,身體會一直處于低溫狀態。
大腦的反應在體溫較低的時候也會變得較為遲鈍,體溫適度升高則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吃早餐可提升睡眠時降低的體溫,增加大腦活躍度。
吃了早餐,腦部的主要能源血糖(葡萄糖)值會上升,供給腦部充足的能量,這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個原因。
不吃早餐的話,不但容易缺乏活力和注意力,情緒更會不穩定。這是因為能滿足孩子食欲的血糖值不足,再加上空腹時脂肪酸在血液中顯著提高,結果空腹感覺強烈,不斷刺激想吃東西的食欲,讓人精神煩躁。這個問題其實只要吃個早餐,就能在15分鐘內讓血糖上升,脂肪酸降低。
孩子如果一星期都不吃早餐,平均體溫就會降低0.4℃,這是因為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降低了13%。基礎代謝能力降低會導致身體消化能力惡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易發胖的體質。
◆ 不吃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方便食品、罐頭食品越來越多,于是食品添加劑,如人工色素、防腐劑也同時被大量使用到食品中去,而這些食品添加劑不僅損害人體健康,也會妨礙人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而且有些食品中的人工色素和調味品,會自然引起水楊酸鹽,導致兒童多動,研究表明:對于多動癥兒童,改變其食物結構后,有25%---50%的兒童會得到明顯改善。
◆ 少吃糖
吃糖過多也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很多多動癥兒童的家長和正常兒童的家長都反映,太多糖的攝入引起他們的孩子變得多動和較難管理。研究人員發現其中的原因是這樣的:糖的攝入引起過多的胰島素分泌以降低血糖,造成血糖過低,之后又引起其他激素的快速分泌又把血糖調高,這種快速的體內血糖“拉鋸戰”導致孩子的心理不平衡、情緒變化大起大落,于是變得易哭易怒、沖動亂動、坐立不安、動作不協調、做事不考慮后果,同時引發多動癥。
同時吃糖過多還會產生另外一種后果,即孩子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生理學的解釋是:吃太多的糖后,胰島素分泌多了,導致更多的色氨酸進入大腦,色氨酸在腦中會轉化成為一種叫“血清素”的激素,血清素會使孩子感覺舒服而想睡覺導致注意力渙散。
所以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應當考慮是否該給孩子減低糖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