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12種學習方法
發布時間:2017-05-18?16:47:29點擊量:338
一.貪玩厭學
孩子一直貪玩不喜歡學習怎么辦?
對學習總是維持三分鐘熱度,難以保持長久的熱情,比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容易的學習內容,就學的很有勁頭;遇到不感興趣的、有難度的內容,立刻就失去了耐心。因此有不少家長這樣抱怨:我孩子不比別的孩子笨,就是沒耐性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問題表現:
有的家長常說:我孩子挺聰明的,哪樣都行,就是有點粗心。粗心馬虎不是學習應有的態度,有不少學生就是粗心馬虎造成的1分之差而錯失了理想學校。粗心馬虎,歸根結底是習慣養成的問題。如果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考試時心里一緊張,粗心、馬虎的問題又升級了,考試分數當然大受影響。即使是再聰明的孩子,也會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數,影響到學習成績。
兒童注意力訓練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快樂的氛圍里學習
無效是學習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很多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學習上,但學習效果卻不佳,似乎學習的努力程度與學習效果并不成正比。這種現象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慢慢的會使本來勤奮刻苦的學生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從“不會學”變得“不愛學”或“厭學”。
事實上,真正影響學習效率的并不是學習時間的長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針對長、中、短期學習的周末計劃,缺乏對學習時間的精細管理,甚至正是因為不善于休息,不會勞逸結合而導致了效率低下。
無計劃:學習盲目、漫無目的,沒有詳細的規劃,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學到哪就是哪,興趣來了就學,沒了就不學,想學什么就什么,完全沒計劃。
無方法:不會安排時間,不會利用黃金時間,不會合理的分配時間,不懂得勞逸結合,造成學習上過多的無效勞動。
無規律:學習僅憑一時的熱情和興趣,導致時間上的無謂浪費。
掌握方法,把握學習的黃金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利用有效的時間有效的學習。
偏科指在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學科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另外的學科成績特別差或較差,這種情況可以稱為“偏科”。其實偏科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并不可怕,同學們對各門課程的興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績難免存在差別。一旦這個差別比較大,被人意識到了,便成了偏科。偏科現象出現的高峰期在初中,這與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學生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引導,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
問題表現:
受教師影響,喪失對這一學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這類孩子往往是沒有別人的安排就不知所措的“乖孩子”。從小在家長的權威中長大。家長讓學什么就學什么,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從來沒有違反的可能。漸漸不知道該如何計劃自己的學習,感覺學習只是完成學校的作業,此類學生一般成績還可以,但是很難進步。
情緒波動是學生當中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自己的情緒比較難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所以,一旦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階段心情低落,學習成績也就因此起伏不定。這類學生大多數平時學習不錯,做練習也答的不錯,但往往一到考試就出狀況,考試成績與自己估計的分數出入很大。事實上,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出在學習心理和應試技巧上。
考了高分后,驕傲自滿;考了低分后,焦慮不安、自卑、迷茫
學習習慣是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學習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一個人養成什么樣的學習習慣,對其學習成績直接產生有利或有害的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分階段、按部就班地給以指導,并且需要學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只有找到情緒困擾的根源,幫助學生逐步卸下心理上的負擔,樹立起孩子對自己和對學習的信心,才能使不良習慣最終消除。因此,習慣矯正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氣質,采取不同的方法。
學習無計劃,整天忙于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的安排
不會科學利用時間,有的學生雖然忙忙碌碌,實際效果卻不佳
不求甚解,死記硬背。依賴這種方法的學生會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長久記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證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要學會善于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
自信心的培養,對孩子很重要。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做什么都沒有興趣,即使做了,也是虎頭蛇尾。對孩子,要多加鼓勵,讓孩子們樹立起自信心。許多家長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家長應接受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足,不應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
上課不敢或很少主動舉手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懼怕參加集體活動,害怕與別人相比。
不敢主動與其他同學交往,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較強的同學后面,從不充當領導者。
缺乏獨立性:現在的學生多為獨身子女,家長過度溺愛、嬌慣,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獨立性,使他們更易遭受失敗、挫折,造成自卑。
家長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家長期望值過高,會使孩子望而生畏,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一但期望值落空,就會使孩子走向自卑。
尊重與寬容: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產生一種成功的情緒體驗,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及相應的自信心理。
增加孩子成功的機會:如果一個人總是失敗,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就會降低,反之則會增強。
聽課是學習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規劃了每天6-8個小時的上課時間,當別的同學上課在專心聽講,自己卻上課走神,毫無疑問自己的學業就要落后了。上課走神,就會造成知識疏漏。很多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就是因為思想渙散,課堂上注意力經常不集中,所以導致基礎薄弱、知識生疏等等一系列學習問題。
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所以思想渙散,易受外界打擾
老師教學方式呆板、枯燥,導致學生興趣注意點轉移,無心聽課
有很多中小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懶惰,相反的,有好多學生學習起來特別認真,恨不得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是雖然時間花了這么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學習效率很低下。
學習主動,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有些平時挺勤奮好學的學生,學習的效果卻不是很顯著,他們可能更多的是被動、機械的接受知識的灌輸,比如:筆記記的很好,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規定學什么就學什么,規定怎么做就怎么做,等等。學習是有規律、有竅門可循的,缺乏思路,不善于思考,即使再埋頭苦學,也是效果甚微,或者徒勞無功。
不知道怎么運用知識點,往往感覺學會了,但一考試就蒙了
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不會主動思考,對學習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迷信書本,參考書、練習冊和參考答案,缺乏自己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由于升學、就業壓力、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一些學生自殺、反社會行為逐漸暴露出來,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納入了公辦教育,但是每年總有這樣那樣的報道讓我們痛心疾首,各地頻發中學生自殺事件、中學生弒母事件、大學生跳樓、大學生因感情問題殺人事件等等,這無不讓我們敲響警鐘,心理健康要從小關注。
1.多動兒童綜合癥,這是低年級學生發病較高的一類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活潑過度,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特別容易沖動,自我克制能力較差;
2.冷漠與孤獨,這類學生對人對事都很冷淡、漠不關心,有時甚至冷酷無情。他們在學校對所學的知識不專心,沒有學習熱情,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
3.過度自卑,學生時期是自卑感的多發期,大多數學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感受。過度自卑的學生,膽小怯生,非常害怕在他人或大庭廣眾面前說話做事,常常是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他們缺乏自信和勇氣,不敢交際,畏懼失敗;
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混合心理,伴有焦慮悲哀、猜疑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具有嫉妒心的學生,不僅對他人先天的身材容貌、聰明伶俐、惹人喜愛產生妒忌,而且對其他諸如榮譽、地位、家庭狀況等也產生嫉妒;
5.抑郁和焦慮,學生抑郁情緒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對學生生活不滿意、睡眠無規律等原因造成的。焦慮則是一種恐懼和不安的不愉快心理狀態,常伴有憂慮、煩惱、不安的情緒體驗。適度的焦慮對人并無害處,有時還有助于人更加深思熟慮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但過分焦慮并成為一種習慣的反應方式,則屬于心理上的問題;
6.神經衰弱,一般始發于初中階段,至高中階段發病率遞增。神經衰弱的一般癥狀為:精神不振,體力不支,容易疲勞;有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性情煩躁,好動怒,易沖動;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和成績下降等;
7.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厭食的發病年齡為10~30歲,但大多發生在15~23歲之間,主要表現為進食困難、食欲不振、嘔吐或拒絕進食等。女生的發病率遠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學生有意識地限制飲食而引起的;
8.希死心理與自殺,人在心理上希望死亡的心理活動稱為希死心理,它是使人完全陷入了異常境地的心理活動。自殺則是希死心理發展為自我毀滅的行為,是一種試圖以自己的生命解決生存意義問題的行為。
學業壓力,過大的升學考試壓力會引發學生的抑郁焦慮等情緒;
家庭環境,父母要求過嚴,抑制性格特征發展;父母離異,影響孩子交往能力等;
學校環境,考試排名,注重升學率忽視成績差的學生,會助長學生的自卑和嫉妒;
社會環境,網絡、不良書刊都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社會傳媒的不良信息;
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受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中學生一定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競爭,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同學不要緊張、不要慌張。早期發現,及時診斷,學會心理調適,把輕度的心理問題調適成正常人的心態。
3、語言調節法,當遇到消極情緒時候,可以自己默念“我能行、我不生氣、鎮靜、忍”等等,起到良好的心理暗示;
7、積極參加團隊生活,學會分享感受,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消除人際交往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及敵對現象;
8、培養學習以外的興趣,如體育,使學生克服自卑膽小,培養勇敢的精神戰神困難跨越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