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需要兩種營養,其中一種是長身體的食物營養。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長在滿足孩子吃的方面已不是問題。然而大多數孩子普遍存在挑食、厭食的現象,造成小孩子不是瘦小就是肥胖。實際上,給身體發育很快的小孩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均衡的營養(以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為主)可以維持細胞的健康與活力。營養的任何不足都會造成孩子的能量不足,而引起能力發展的滯后。
另外一種是促進神經系統發展的營養,即感覺刺激。
由于社會變遷,自然環境減少,加上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身體刺激過少,就會造成神經系統發展不完全。二種營養的任何一種不足都會造成孩子能量不足,平常的生活中,孩子已沒有意愿或力氣做出適當反應,更別說專注在課堂中。
二、髓鞘化不良
髓鞘是什么?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一層膜。它的作用是絕緣,防止神經電沖動從神經元的軸突傳遞至另一神經元的軸突時漏電。
大腦中的神經元是依靠突觸的連結來完成信息的傳遞。在連結的過程中,負責傳送電流的軸突會同時進行髓鞘化(在神經細胞的軸突外緣形成絕緣體),這個過程至少需要絕對專注的15分鐘,無論是靜態專注還是動態專注,至少需要15分鐘。如果到不了15分鐘你去干擾他,那他會出現“漏電”的現象,用以防止髓鞘形成過程中若受到干擾,神經信息容易“漏電”, 其外在行為表現就是專注力容易受干擾。
舉例而言,在孩子1歲左右,家長往往特別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比如說,他正在地上爬行,看到了地上的紙杯,他爬過去拿起來準備開始研究,這時,家長突然走過去把它拿掉,并且說:“寶寶,臟……”。還有,當他專注地摸摸這、摳摳那,家長沒看懂孩子,抱起來就走,或者問寶寶喝不喝水,餓不餓。這樣不斷地關注孩子,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干擾孩子,孩子的神經通路就沒辦法完成髓鞘化的過程,所以這條通路就會“漏電”。慢慢地長大了,如果感覺信息經過這條神經通路,那孩子的專注力就容易“漏電”,因此形成不專注的表現,所以孩子的專注狀態都要保護。
再舉一個例子,因為每個孩子從小接觸的環境不一樣,身體接受的刺激也不一樣,所以他的腦網絡長的也不一樣,腦網絡非常的完善,沒有漏電而且連結緊密,老師講什么,洗耳恭聽,馬上傳到腦功能區,眼睛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畫的,也馬上傳到腦功能區,腦功能區一整合,這是什么東西,馬上就開始嘴巴怎么講,紙上怎么寫,全都懂了,現學現會。但是腦網絡發展不完善的,他就容易“漏電”,在聽課中,突然看到前面的鉛筆掉在地上了,注意力就被鉛筆拉走了。等到回過神兒來,下課了。你叫孩子怎么懂?這屬于生理原因,孩子是無法控制的。所以同是一班學生,有的掌握快,有的掌握慢,這與他們的腦網絡有很大的關系。
三、觸覺敏感
觸覺是所有神經系統發展的基礎,足夠的觸覺刺激可以促進整個神經體系的發展和強化。
觸覺發展不足主要是指外界的刺激使人體的觸覺神經對感覺的認知和應變反應無法協調,而導致大腦對外界環境產生適應性行為的過程有輕重快慢之分,即所謂觸覺敏感或遲鈍。觸覺敏感者,通常會對周圍的一舉一動產生防御過度的行為,以致他們無法始終專注于一件事情。比如說,上課時,一有點兒風吹草動都會讓觸覺敏感的人分神,無法全心集中注意力聽課。
四、前庭平衡感發展不足
在大腦后下方腦干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覺。
前庭平衡感不良使孩子無法有效地控制身體,引起動作笨拙的現象。這樣的孩子容易產生不自覺地坐沒坐相,站沒站樣,姿勢怪異, 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在小學三年級以后會逐漸凸顯這項感統失調所引發的各種心靈傷害), 對于他人的批評或嘲笑, 孩子自己本身是無能為力來改善的, 因此可能產生厭學的情緒或討厭與人群交往, 進而影響學習意愿或學習的專注力。
舉例而言,孩子前庭平衡感發展不足,他也很想坐在位置上認真聽講,但聽一會兒,他就覺得渾身不舒服,他需要動來動去才能得到令身體舒服的感覺刺激,沒辦法讓自己和其他學生一樣安靜坐下來聽課,這樣就造成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常常還要看同學的白眼,挨老師的批評。
“專注力”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重大的影響,對于他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想真正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作為家長,你一定要找出引起注專注力不集中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