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說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那這個學習能力,都包括什么呢?
簡單來說,一般的學習能力包括下面幾種必須的能力:
這不用多說,不管是看書學習,還是做日常的興趣活動,都需要良好的注意力。
注意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情境下的專注水平,包括注意的范圍大小、集中程度、穩定性、轉移的快慢、注意的分配情況等。
孩子的觀察力是指他們通過感官系統(主要是視覺、聽覺、觸覺等)主動、細致、全面地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對外在世界的簡單復制,更是一種經過大腦加工、分析和理解的思維活動。對于孩子而言,良好的觀察力是他們學習新知識、發展智力、培養創造力的基礎。
孩子的觀察力的特點:
缺乏穩定性:兒童很少會為某一明確目的而進行觀察,因此在觀察訓練中,最好能給兒童提出一些具體的觀察目標,任務描述得越具體,兒童觀察的目的越明確,觀察效果就越好。
持續時間短: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兒童持續觀察圖片的時間只有5~6分鐘。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時間會有所延長。
缺乏系統性和概括性:兒童在觀察圖形時,其眼球運動的軌跡是雜亂的。這說明兒童在觀察物體時缺乏系統性,同時也發現不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缺乏概括性。
表現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和保持時間,識記速度、儲存牢固、重現與再認效率高、遺忘少等。
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指他們認識、認知和轉變事物的能力,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
·人際間的理解力:這是理解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對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對知識的理解力:涉及學習時對科目的理解,是孩子學習的基礎。
·認知能力:包括配對能力(分辨相同、不相同及相似的東西)、分類能力(識別不同的類別)、理解先后次序的能力(空間、時間上的先后次序)以及概念的理解能力(物件及其屬性的認識)。
·模仿、知覺、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這些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整體理解力。
從思維過程上說,包括分析與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與概括能力、系統化與具體化能力。
從思維方式上說,包括概念的形成與掌握能力、判斷與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的能力等。
也就是說,思維能力好不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孩子能不能“舉一反三”,這樣孩子才能在大量的學習任務中,找到問題的根本。
想象力,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它包括幻想能力、自由聯想能力、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能力,對人的思考、發現、創新乃至人一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對于兒童想象力,我們成年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不要用統一的、固定化的標準要求孩子,同時還要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增加想象的基礎。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指他們使用語言來傳達思想、情感、信息或意圖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這種能力不僅涉及使用正確的詞匯和語法結構,還包括清晰、流暢地表達思想,以及有效地使用語言來交流和溝通。
創造力不是稀奇古怪、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人類智力活動的一種表現。
培養兒童創造力,最主要的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易感應”的環境,也就是孩子所處的環境,可以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比如積木、橡皮泥之類的玩具,就比只按按鈕就可以玩的玩具,有探索意義。
運算能力是數學的核心素養,因為它是數學活動和問題解決的基礎,是形成數學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這一素養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運算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數學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的計算,包括基本的四則運算、分數、小數、百分數等的運算。
二、理解算理的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運算的方法,還要理解運算背后的原理,即“為什么這么算”,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
三、選擇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需要選擇合理且簡潔的運算策略,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準確性。
四、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通過邏輯推理來驗證和解決問題。
此外,運算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規范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運算能力不僅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環節。
1、前庭失調對學習的影響:
坐不住、坐不穩、小動作多,缺乏耐心,無法順利完整的讀完一篇文章,常出現跳行、漏字的情況,影響閱讀、寫作、課堂聽課效率等。方向感不強、左右分不清,分不清相似的圖形和物品
2、本體覺與空間知覺能力失調對學習的影響:
學生的本體感不良會直接造成空間知覺能力不足,造成學生的數學計算、推理邏輯思維、空間想象等能力較弱,在動作行為表現上為反應較慢、動作遲緩、口述不清、手腳笨拙、易破壞物品、容易摔倒,做事條理性差、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馬虎、寫字用力或過輕、寫字慢、抄錯題等
3、觸覺能力失調對學習的影響:
觸覺體驗不足,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便是太敏感,造成嬰幼兒適應環境的困難,影響情緒、性格
對今后學業的影響: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小動作多、不愛記筆記、理解力差
在兒童能力發展過程中,遵循這樣的規律:
感覺引領動作,動作延伸語言,語言深化認知,認知發展心理, 心理應用社交。
感覺接收器受到刺激之后,轉化成電能,傳遞到大腦的特定功能區,幫助大腦神經細胞連接成特定的網絡,這也是腦細胞激活運作的來源。
“刺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大腦“食物”,大腦在刺激下才會被激活,才會運作,才有功能,沒有刺激就沒有功能。
比如學習到下午的時候開始累了,不是笨了,但是表現會變差,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腦的激活度降低了。
所以長期的、多樣的、豐富的感覺“刺激”,會讓大腦神經網絡連接更快,孩子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感統能力不足將嚴重影響到學習能力。理論上講,因感覺統合能力不佳造成的學習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①感覺訊息的接受和整合上有困難
②動作所產生的感覺訊息,無法和知覺有正常的統合
③前庭及固有感覺不良,影響正確信息的輸入,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認知能力。
在人類運動、知覺和學習中,最重要的神經系統是前庭感覺和固有感覺(本體覺)。
而從大腦生理學來講,腦干和大腦皮層承擔著最基本的學習功能。
以閱讀為例,視覺的感覺信息有賴腦干的前庭系統,才能有效輸入大腦皮層,由大腦皮層分管記憶的區域來解讀輸入視覺符號的記憶。
如果前庭系統出現失調,有效信息無法傳入大腦,自然就會影響大腦皮層的認知發展了。
因此,想要提高孩子學習能力,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感覺統合能力開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聯系老師,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