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統失調?
感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感統失調,是指一個人不能對信息進行正常的整合,不能做出恰當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功能失調了,大腦沒法統一身體其他部位完成各個指令。
感統失調對孩子的影響 前庭覺失調,注意力不集中 前庭覺主要是接收臉部正前方視、聽、嗅、味、觸的信息,并做過濾及辨別,再傳入大腦,使大腦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因此,對于入學后視聽性質的學習,前庭覺影響最大。前庭覺失調的孩子,上學后往往好動不安,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本體覺失調,孩子缺乏自信心 本體失調的孩子,往往會造成坐姿不端正,寫字慢,容易顛倒,容易寫出格,精細動作不良,手工能力差,肢體動作不協調,唱歌經常跑調,不喜歡體育課和音樂課。由于孩子總是顧忌身體如何行動,手腳不靈活,因此心情經常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缺乏自信。 觸覺失調,社交能力受限 觸覺敏感的孩子因為太容易受到外界的變化影響,往往會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緊張愛哭,害怕去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愿上學,性格孤僻。而觸覺遲鈍的孩子可能因為對疼痛無感或者感知較弱,會無意識地打人,有攻擊性而缺乏朋友,在學校里時常處于孤立的狀態,孩子的社交能力受限。 視知覺失調,閱讀、書寫質量受影響 視知覺不良的孩子,閱讀速度慢,經常漏字跳字,錯行,寫字偏旁部首容易寫反,抄錯題等,也就是老師眼中的“馬虎大意”。 聽知覺失調,學習信息接收不良 聽知覺失調的孩子,經常丟三落四,記不住課堂重點,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就是老師經常說的“聽而不聞”,在這樣的信息接收前提下,孩子的學習效果可見一斑。 感統失調是一種疾病嗎? 感統失調是一種癥狀,隱藏在失調背后可能是兒童心理行為方面的疾病。比如患有多動注意缺陷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兒童,常常會伴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癥狀。因此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能簡單地用感統失調來解釋。 家長能做些什么呢?
1.加強親子互動
很多家長表示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但是再沒時間,也要擠出時間來陪孩子,尤其是爸爸們。大部分對感統能力有幫助的體能活動,媽媽們一個人搞不定。而且孩子需要跟爸爸互動,來獲得更多性格上的正向影響。體能激活、跟爸爸一起玩的交互經驗,對于孩子感統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很多時候,你跟孩子玩什么和怎么玩都不是特別重要,你只要跟他玩,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鼓勵探索
今天的孩子,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被保護得太好。建議家長給孩子尋找這樣的機會:足夠大的空間、足夠多的元素、足夠多的時間去探索。三個足夠都是核心關鍵詞,空間小了就沒有探索的半徑,元素少了孩子就覺得沒意思,時間短了孩子會覺得不盡興。很多著急的家長,催著趕著孩子“玩兒一會就走”,這樣的約束,怎么讓孩子好好探索呢?
3.不過分焦慮
家長不應該成為傳達焦慮的人。你覺得孩子“感統失調”,那你怎么看他都覺得有問題。你對這事兒一焦慮,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多多少少有點問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沒問題也變得有問題。孩子的事情無小事,但很多時候,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嚴重與不可挽回。
4.參加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基于兒童的神經需要,引導對感覺刺激作適當反應的訓練,此訓練提供前庭(重力與運動)、本體感覺(肌肉與感覺)、觸覺等刺激的全身運動,其目的不在于增強運動技能,而是改善腦處理感覺資訊與組織并構成感覺資訊的方法。
如果孩子感統失調比較嚴重,需要康復訓練。家長應該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