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啟樂園感統】【感統科普】為什么建議孩子要做感統測評?
發布時間:2024-01-09?17:39:45點擊量:132
如果您是兒童早幼教行業的老師,或者您對兒童的“語言遲緩”“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敏感”“瘋跑好動”“不聽指令”“學習困難”“身體不協調”等等這些感統失調表現有了解的需求,或者對這些表現感興趣。
那么請一定要花5分鐘時間,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到孩子這類表現背后的原理和改善道路。
“除去一些少數的先天病理性原因,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的主要元兇,主要是家長的錯誤帶養行為。”②家長過分講究衛生,孩子缺乏爬行鍛煉,妨礙抗重力肌肉群的發展③過早使用學步車,易造成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致使前庭平衡覺失調④ 家長溺愛、包辦、限制、代替過度,會造成兒童缺乏自身體驗,無法實現感覺統合能力的提升⑤來自父母的陪伴少,交流匱乏,是兒童感統失調,特別是語言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⑦ 帶養人不善言談,不喜歡出門,會限制兒童成長天性,引發多種感統失調現象⑧ 不注重科學飲食、睡眠,不利于兒童身體健康成長和大腦正常發育⑨ 不注重戶外運動鍛煉,非常不利于視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的全面發展⑩ 過早進行認知性學習,違反兒童成長自然規律,對感覺統合發展起到負面作用除以上貫穿兒童三大時期的十項誤區外,還有一項導致前庭、語言、指令等許多感統失調表現的兒童行為,我們要單獨列出并劃上重點——有相當多的家長會在兩件事情上陷入誤區,進而把電子產品過早介入到了孩子的成長中:1.家長覺得現在很多動畫片有科教啟蒙的作用,當自己忙于家務時,就把孩子交給電視手機,一方面能保持孩子安靜不鬧人,一方面孩子也能學一些知識;2.孩子哭鬧要看電視,或者不讓家長關電視的時候,家長選擇了妥協,任由孩子自己觀看,長期以往,孩子沉浸在電視情節中,對家長的語言指令甚至不予理會。而長期的獨自看電視手機,就是在剝奪和阻斷孩子的感覺通路,他只需要通過視覺把畫面信息輸入大腦,不需要交流、不需要回饋、不需要動作……最終阻礙了自身各功能的發育成長,引發中重度感統失調。上文所述的種種錯誤帶養,都會引發不同的感統失調表現。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面對孩子這種情況,需要進行感統訓練來彌補改善。感統訓練的本質是通過多元的、豐富的、科學的、持續的、有針對性的感覺刺激,讓孩子的大腦和各大感覺系統在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感統能力的提高。那么又該如何給孩子進行感統訓練呢?要知道,感統訓練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一旦方法錯誤或者訓練過量,不僅不會提高兒童能力,反而還會傷害孩子健康!
我們今天就整理出了感統訓練兩大要點,無論是感統機構還是家長,在給孩子做感統訓練前都必須提前了解這兩點!感統訓練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但這個“量變”并不是短時間內的超量訓練,而是長期堅持的“量變”,在真正進行感統訓練的過程中,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前庭訓練可以幫助改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提高語言能力之后,但如果家長或老師多做前庭訓練,甚至自行增加訓練時間和訓練數量,就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眩暈、嘔吐等不適感,結果適得其反。
與此同時,父母一味追求效果,盲目增加訓練難度和強度的做法,脫離了孩子能力本身,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并且隨著訓練失敗次數的增多,孩子的積極性也會備受打擊,配合度進而下降,反而事倍功半。因此,在感統訓練中,第一要義是必須堅持“以兒童能力發展”為宗旨,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五項原則,各感統機構的老師和孩子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一切感統訓練都需以保證孩子的安全為前提,要讓孩子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接受訓練。讓孩子在快樂的訓練中獲得感統能力的提高要比讓他在壓力、失敗的沮喪和失望中否定自己要好很多。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偶爾也適當地降低運動的強度,或者改變一下游戲規則,讓孩子有機會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把呆板的訓練變成愉快的游戲,讓孩子將感統教具當成自己喜愛的玩具,不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而且還能讓孩子感覺到新奇好玩、生動有趣,從而更加投入其中!感統訓練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切入,由易到難,避免孩子因為一開始就遭遇挫折而在以后的訓練過程中產生抗拒,影響最終的訓練效果。孩子在接受感統訓練的過程中,家長也要給予積極反饋,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于他在訓練過程中獲得成就的認可和贊美,從而進一步提高他的訓練積極性。不做測評的感統訓練,僅僅作為加強兒童綜合能力發展的改善游戲,不能當作改善感統失調的專業訓練。感統測評是感統訓練的依據,測評的結果直接關乎訓練方案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孩子膽小愛哭、不聽指令、瘋跑好動、語言發育遲緩等等,這些外在表現我們的肉眼直觀可見,但其表現背后的根源卻需要感統測評來進一步明確。比如,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前庭門檻過低,導致海量的信息涌入大腦,身體無法準確下達指令;也有可能是前庭門檻過高,信息無法進入大腦,大腦為了平衡發展,不得不進行感覺尋求,外在就表現出坐不住、瘋跑好動等表現;同樣的,觸覺敏感的孩子也會因接收大量的觸覺信息,從而導致一丁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同一種表現,背后隱藏的能力發展問題卻天差地別,感統訓練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兒童外在行為表現是內在功能的顯化,感統測評通過觀察孩子外在的表現,將紛繁復雜的表現做歸類,總結,就可以找出對應內在功能發展水平,形成全面的測評報告。根據報告,訓練老師能夠為孩子出具更科學的、針對性的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