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 “都市病” 據調查顯示,在患有感統失調的兒童中,重度者約占10%,中度者約占34%,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感覺統合上出現問題。家長們也很疑惑,明明孩子智力各方面都很正常,怎么會感統失調呢? 感統失調是一種“都市病”,患有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一般正常,甚至更高,只是大腦協調出了問題,引發孩子感統失調主要有以下因素:胎位不正、早產或剖宮產、爬行不足、活動空間不足、保護過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的溺愛導致的。
家長可以為孩子解決,
成長路上的大部分難題,
但,如果對孩子保護過度、嬌寵溺愛,
可能會造成孩子感統失調,
畢竟家長是無法替代孩子成長的。
家長的四不讓 孩子感統出問題
不讓動 本體失調 現在很多家長什么事情都給孩子做好,從小喂他吃飯,幫他穿衣、系鞋帶。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體去做一件事,造成孩子本體失調,身體操作能力欠缺:不會使用筷子、不會自己穿衣、系鞋帶,生活自理能力差。上學之后,在學校走路可能還會經常撞到桌椅,寫字歪七扭八超出方格,不太會控制自己的力量,可能被同學嘲笑,出現不愿意上學的情況。
不讓跑 前庭失調 嬰兒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周走”時,感覺統合功能就在逐漸形成,不斷完善。然而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從小寵愛有加,生怕孩子摔跤,該讓孩子爬是不讓孩子爬,該學步時還不讓走,還老早給孩子買好童車,在該蹦蹦跳跳的年齡,害怕孩子受傷,限制孩子的活動。孩子長期以來只做看電視、畫畫、看書等靜態活動,導致孩子前庭失調,孩子后面上課時可能會出現搖頭晃腦、動來動去、打擾同學、打斷老師的情況,自己也無法安心上課。
不讓碰 觸感失調 孩子從小被家長告知,這個危險不可以拿,那個很臟不可以碰,這里很陡峭不要爬,孩子只能待在家長設計的“安全角落”,結果少了各種接觸、感覺環境的機會。孩子易養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孤僻任性的性格,有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后的學習和社交方面問題。
不讓玩 視/聽覺統合失調 現在許多家長在“智能”的培養上,過分注重孩子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的開發,讓孩子學鋼琴、畫畫、外語等,這使孩子的負擔過于沉重,壓制了孩子參與玩耍和接觸外面世界的體驗。壓抑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助長了孩子日后的厭學心理。 身為家長,有必要全面了解兒童感統失調是如何形成的,從而對平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做出調整,為孩子營造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