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兩個母親,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大自然.... ——臺灣大學醫學院陳達德教授 小T是個3歲的男孩,他會因襪子不合腳或鞋子太緊而苦惱,媽媽沒辦法,只能讓他穿拖鞋去幼兒園,免得他亂發脾氣;小T經常喝酸奶,有一次媽媽給換了奶酪,他就把裝奶酪的盤子摔到廚房地板上。 小W是個6歲的小姑娘,經常撞到家具上,也經常在草地上摔倒;當她參加同學生日聚會玩捉迷藏時,變得非常緊張;她在大家面前尖叫,推人,到處亂跑,讓大家不得安寧,每個人都被嚇哭了,最后只能被媽媽提前帶走。 小B是個9歲的男孩,有一次走著專心吃冰激凌,沒有看路,撞到了電線桿子,頭被縫了三針;還有一次不小心用餐時把牛奶打翻,弄濕了桌巾和自己的衣服。 這些都是在《幫孩子找到缺失的“感覺拼圖”》中列舉的感覺統合障礙孩子的實例。
父母常會很生氣,責怪孩子就是不專心、笨手笨腳、左右不分、不敢攀爬、反應過度、人際關系差,等等。上幼兒園后更經常出狀況,被老師投訴、被同學嫌棄,成長中充滿了挫折。最后被帶去檢測,卻得到了“感統失調”的診斷,更是傷心與愧疚。
? 感統失調的原因
生理原因 1、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 2、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 3、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環境及人為的原因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兒童活動范圍變小,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致兒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輔導少而造成幼兒右腦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父母或保姆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臟,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 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人為地造成孩子壓力太大,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太少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等等。
? 感統對兒童的影響 知道了感統失調的原因,那感覺統合失調對兒童有怎樣的影響呢?下面我們用一副圖簡單了解一下吧。 我們怎么知道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相關專業人員的評估,以明確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呢? 這里有三個尋求專業醫生幫助的正常理由: 1.如果孩子在某些“很自然的行為”方面做的很吃力,需要考慮尋求幫助。 行為問題包括:在地上爬、跑步、跳躍、攀爬、講話、聆聽、擁抱和玩耍行為吃力,那就表示孩子是需要進行感統方面的診斷了;如果他們是很自卑的,那答案也是肯定的,自卑是感統失調的明顯信號。 2.孩子的問題若對其他人造成了干擾,也需要考慮尋求專業幫助。 這些孩子在推倒別人時,會讓別人很煩;焦躁不安時會令老師很生氣,行為莽撞時會令父母擔心,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總讓人不開心。如果孩子在家里(安全的場所)時天使,到了街上(無法預期且令人害怕的場所)卻變成魔鬼;在學校時天使(懂得自制),回到家里卻變成惡魔(一整天下來把他們累壞了);如果他們換了一個場合就好像變了個人似的,這也可能表示他們在發送求救信號。 ? 什么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機體將各種感覺通路的信息輸入大腦,經過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感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感統是人類智慧的基礎,是孩子一切能力發展的根本。 對于那些感統失調極為嚴重的孩子來說,接受治療時相當重要的。對孩子進行感統治療,可以幫助孩子加工處理自己的各種感覺,讓孩子的神經系統更好地完善;可以提供孩子必備的生活能力,也能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堅實穩定的基礎,才能勇敢地面對未來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地發展社交能力;可以讓孩子學習更有效率;還能夠改善孩子的情緒狀況和與家人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