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而不干涉,引導而不教導。”這句話聽起來簡單易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家長卻寥寥無幾。
太注重“保護”孩子,在不自覺中反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明知親自帶養好處更多,卻囿于工作忙碌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等孩子長大后才發現孩子身上的諸多感統失調問題,才開始真正著急起來。今天為各位家長們提供幾種帶養方式作為參考,幫助你的孩子遠離痛苦。
觸覺是神經體系最重要的"營養",掌管著孩子情緒的好壞,因此在早期,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大量適宜的觸覺刺激。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許多時間都被電子產品占據,也少了很多和同齡小伙伴玩耍的機會,這就造成TA們無法從嬉戲打鬧的身體接觸中,獲得充足的感覺刺激。
再加上父母早出晚歸,忙于工作,缺乏對孩子的愛撫,很容易造成孩子早期觸覺學習不足。所以,家長們一定多帶孩子和同齡玩伴玩耍,多和TA們接觸。
講究衛生是好事,但是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家長過分計較干凈與否很可能得不償失。不讓玩水、玩沙、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不允許摸摸碰碰,都是在剝奪孩子感覺學習的機會。
從感統角度來說,玩水可以給孩子豐富的觸覺體驗,打水仗和打水球這些比較歡快的游戲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本體覺。而玩沙可以發展孩子的感知覺,對于降低孩子的觸覺敏感度有很大幫助。
包辦溺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永不過期的話題。孩子不說話,只需要一個眼神,家長就已經將物品主動遞了過來。長此以往,不僅孩子的語言功能變弱,也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愛思考,笨手笨腳。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后,自理能力差,不會獨立面對陌生情況,同時也會因為以自我為中心,不適應集體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不合群,缺乏自信等身心發展障礙。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就強迫TA們接受繁重的認知教育。然而,六歲之前孩子的大腦主要是一部感覺處理的機器,孩子必須要親身體驗各種感覺信息,充分地去聽,去看,去做,去感受事物,才能促使大腦在感覺刺激的作用下實現神經網絡的連接,并順應性地做出動作反應。
如果孩子在六歲之前經常被灌輸太多的認知教育,那TA根本沒有機會去實現“感覺—動作”組合的發展。感統能力有欠缺,更無法進行進行高層次的認知活動。所以,過早對孩子進行認知性教育屬于本末倒置,只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長時間盯著屏幕,孩子的眼睛會一直追著屏幕上跳動的畫面,眼部肌張力會一直處于比較高的狀態,當他轉而去觀看周圍靜態的環境時,就會不適應,容易變得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另外,看電子產品屬于被動接收信息,時間長了,孩子的大腦就會習慣這種信息接收形式,而不能再很好地主動地去接收外部信息,如此將不利于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
家庭氛圍不好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無形的壓力,如果家長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相互爭吵,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將對孩子的身心造成非常巨大的傷害。這類問題家庭走出的孩子,通常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莫名其妙地焦慮和恐懼,對他人產生敵意,容易嫉妒,缺乏同情心,甚至做事也會比較殘忍。如果家長不能及時關注到孩子的不健康發展,并為孩子做出改變,可能孩子的問題還會愈演愈烈。
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官,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自信成長,先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