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吃手,到底是正常的敏感期現象,還是口腔觸覺發展不足?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兩者的區別是什么。
定義
敏感期——是孩子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
感統失調——簡單來說,就是大腦與身體相互協調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使得孩子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持續時間
敏感期是在某個時間段內出現的現象,過了特定時間段,相應的敏感期現象也會消失。
建議早點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來進行提高和改善,否則童年的不足,將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短板。
如何區分
雖然感統失調和敏感期的一些現象相同或相似,但不難發現,區別兩者的最簡單方法即是:了解各個敏感期出現的時間段,并與孩子的現有表現做對比。
以下是兒童典型敏感期的表現和對應時間段
這個時間段寶寶喜歡吃手,TA在用口進行嘗試、感覺,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
這個時候孩子喜歡扔東西,這是最早的手眼協調發育的標準。
肌肉發育的敏感期:1-3歲
大肌肉1-2歲,小肌肉1.5-3歲,喜歡扶、站、努力行走。
語言的啟蒙始終伴隨著嬰幼兒,甚至是胎兒期。對著胎兒說話,嬰兒的咿咿呀呀學語就開始了語言敏感期。
有著強烈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戰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
開始喜歡結交朋友,喜歡參與群體活動。
喜歡壘高高、三維游戲、鉆箱子等。
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開始在生活中不斷尋找不同的色彩。
不斷追問“為什么”,不管不顧地打破砂鍋問到底。通過一問一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
表現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如發脾氣,哭鬧等。
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興趣的伙伴并開始相互依戀,從和許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兩個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經歷了人際交往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