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并不是孩子學多少知識,關鍵是孩子習慣、興趣的培養以及生理上的適應。習慣養成方面,最主要的是專注力的培養。以下是協和實小怡心成長支持中心為您整理的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的專注力的相關內容。
專注力,就是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專注力培養是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能力,也是他們開啟新旅程的起跑線;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小學低年級是發展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們可以采用以下分享的方法和游戲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PART 01# 我是“聽”寶貝 專心聽講是小學生要培養的主要能力,能夠做到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的孩子就是“聽”寶貝,怎樣才能成為“聽”寶貝呢?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漏數”的方法來判斷孩子的聽覺注意能力發展水平。爸爸媽媽以1秒說1個數字的速度,從1數到30,中間隨意漏數十個數,孩子聽到漏數的數,就拍手一次。如果孩子能聽出8個漏數的數,說明孩子的聽覺注意能力較強;如果孩子能聽出6個,說明孩子的聽覺注意能力一般;如果孩子聽出6個以下,就說明他的聽覺注意能力較差了。 #PART 02# 我是“看”寶貝 人類獲取的信息70%-80%來自于視覺,視覺是我們通過學習各種知識、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 視覺注意力集中的兒童能夠很好地跟上老師上課的節奏。注意力集中的水平越高,兒童的學習質量越好。看,你能快而準的找到有多少個“大”字? 爸爸媽媽還可以選擇找不同或者找連線的方式,鍛煉孩子的視覺注意力,讓孩子養成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 #PART 03# 我是“做”寶貝 專心做時需要其手眼腦共同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生活即教育,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抓住一日生活的時機,可以通過掃地、洗毛巾、剝花生、剝蛋殼、穿脫鞋襪、衣服等活動鍛煉孩子的手眼腦協調。 #PART 04# 我是“專”寶貝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由于自我調節能力有限,需要爸爸媽媽的及時提醒或引導。在生活中引導孩子不干擾別人,不被別人干擾,積極地肯定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表現。 爸爸媽媽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安靜、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最好有單獨的房間,家里干凈整潔,物品擺放有序,從小培養孩子的歸位意識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爸爸媽媽盡量不在家里打牌、搓麻將,盡量減少手機、電視、音響等帶來的干擾,也不要一會兒送個蘋果、一會兒送杯開水或飲料……這樣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煩意亂,根本無法專心學習,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請爸爸媽媽陪著寶貝走出愛心迷宮,測測寶貝的抗干擾能力。 “專”寶貝評價標準 1.聽課時盯著老師和黑板看; 2.嘴巴很安靜,不會亂講話; 3.小手很安靜,沒有動其他東西; 4.小腳很安靜,沒有亂動; 5.身體很端正,不會扭來扭去; 6.有別的聲音也不會去關注。 專注力練習以活動和游戲的方式進行,互動性強,符合小學低齡段學生的年齡特點。 專注力練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激發學習興趣。 專注力練習需要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參與,能夠改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