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感覺統合”,很多人并不陌生,因為現在的它實在是太常見了,醫院里有它、早教機構有它、學校里有它,甚至心理咨詢場所也有它。于是,人們對“感覺統合”就有些琢磨不清了——它到底是什么?它是醫學?是教育學?還是心理學?
要搞清楚以上問題,就不得不從感覺統合理論產生的源頭說起了。上個世紀,美國南加州大學的A.Jean Ayres博士在作業治療的臨床工作中發現了許多行為表現有明顯障礙的孩子,這類孩子除了都在行為表現上存在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當時的臨床診斷和檢查,無法發現他們到底存在什么實質性的損傷或病變,也就無法用當時的疾病診斷方法來為這群孩子下診斷和做治療,這始終困擾著她。到了70年代,Ayres博士通過觀察發現讓一位孩子在身上綁了沙袋后,這個孩子原先存在的下樓梯過于謹慎的表現得到了改善。
隨后,Ayres博士又做了許多的觀察和試驗,最后大膽提出了一種假設“對感覺信息的處理能力對個體的行為表現存在影響”,這就是今天的感覺統合理論的起源。感覺統合理論與技術發展到今天,其定義已經更加清晰明確,直指其實質就是“神經系統組織利用各種感覺信息的能力”,核心就是“通過神經系統處理感覺信息來解釋行為”。
那么,既然感覺統合理論的起源如此清晰,為什么還會有“它到底屬于什么學科”這樣的討論呢?醫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它到底屬于誰呢?個人認為,原因有三。一來這其實是和Ayres博士的專業背景有關,二來與人的特點有關,三與理論本身有關。首先,Ayres博士在具有康復醫學中的作業治療學專業背景的同時,還是教育心理學博士和腦神經科學博士,因此,其對關注問題的思考注定不會是單一角度的,其提出的感覺統合理論原則來說上便是綜合了其所學過的專業知識的;其次,人的特點就是非孤立和非固定的,即人是在不斷與環境互動和學習變化的發展中的,因此,人的行為本就是多方因素的共同結果,很難從單一角度解釋人的行為;最后,感覺統合本就是神經系統處理和利用各種感覺信息使個體與環境產生互動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個體的心理和所習得的策略或方法都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感覺統合理論的歸屬必然存在爭議。
如此一來,常常有人被感覺統合的學科歸屬問題搞得頭昏腦漲就并不奇怪了,而也有很多人因此便不知道該去哪個學科尋求感覺統合技術幫助。實際上,就感覺統合理論產生的基礎與提出的初衷而言,其確實與康復醫學、腦神經科學的相關性更大,但就臨床應用而言,尋求感覺統合技術的幫助不必局限于其學科歸屬,“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學科不同只是側重點不同,只要能夠獲得的是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只要接受的感覺統合訓練真的起到了效果,學科歸屬存在爭議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