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啟樂園感統(tǒng)】關于時間管理、孩子學習動力不足、專注力缺乏……
發(fā)布時間:2023-03-27?15:43:06點擊量:248
許多家長或許沒少聽過孩子這樣的吐槽:在做完某一件事后,才意識到耗費了許多時間,其實自己可以更快完成。不少家長也感覺,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緊不慢,甚至拖拖拉拉缺乏時間觀念……實際上,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教會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實現(xiàn)自主學習,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近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針對“時間管理和自主學習”給家長們提出了很多干貨建議,非常值得一讀,推薦給大家。▲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 在幫助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前,父母要科學認識到時間管理的適用性問題,建議對孩子做一個相對全面的觀察以進行判斷,區(qū)分孩子到底是注意力不集中、拖拉,還是慢性格,這個很重要。一方面,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格。那么慢性格的特點是什么呢?孩子不只是在做作業(yè)時慢,起床、整理東西、出發(fā)、哪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可能會慢。通常,慢性格與遺傳有關,但后天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的慢性格更加突出。當孩子身邊有一個特別能干的家長不斷提醒時,孩子用心程度會隨之減弱,逐漸表現(xiàn)出“反正遲早這個事兒都能干的完”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現(xiàn)象,兒童心理學有一個專業(yè)名詞“ADHD”,表示腦功能發(fā)育輕微損傷,影響注意力集中能力。這種情況,實際上是發(fā)育年齡階段的特點,家長就要盡量保證孩子的環(huán)境更“單純”。比如,孩子寫作業(yè)時容易被桌上的玩偶影響,家長可以把桌面等清空,營造“單純”環(huán)境。另外,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維持注意力集中20-40分鐘,三年級的孩子40-60分鐘。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家長盡可能保證相對安靜地接電話,不去給孩子送水果等,也不要專門去看孩子是否專注。讓孩子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有助于孩子注意力持續(xù)投入在學習任務上。
如果確定孩子是學習習慣上的時間管理出現(xiàn)問題,需要關注以下兩點:父母對學習的了解大部分來自于課堂、作業(yè)等學習任務,但對一個12歲前的小孩來說,只要每天一睜開眼睛,學習就在發(fā)生。他在觀察周圍的生活里有什么,觀察成人的各種習慣、怎么應對每天早晨的饑餓、一天的生活怎么安排等等,這種觀察和模仿都是學習。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時,要反觀自己對學習的投入、關注與熱衷是否也有所缺乏。舉個例子,家長每天起來都是抱著手機放松娛樂的狀態(tài),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消極影響。但如果家長有固定的閱讀習慣、隨時思考問題的習慣,就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事。家長在家里表現(xiàn)出更有趣、盡力的狀態(tài),也更益于孩子學習。父母可以在家里談論怎么將一張紙疊起來、怎樣把家里再歸置一下、明天做什么美味的中餐、最近發(fā)生什么好玩的事情、新聞播報到底在講什么內(nèi)容、在單位遇到的問題及調(diào)查分析的解決過程……這種“不斷提問”本身就會激發(fā)孩子對事情與未知事物刨根問底的習慣,對其學業(yè)會有較大幫助。通常,認為孩子有時拖拉,是因為不明白這項事情的作用、與未來生活的關聯(lián),所以一定要在歷時性方面引導孩子思考,感受學習的價值。每天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便會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的積極作用。第二,孩子對學習有興趣與好奇心,但是一提筆寫作業(yè)就感到緊張。原因是什么呢?因為父母要求過于完美。作業(yè)被檢查出錯誤,父母就逼著孩子改;即使沒有錯誤,也要讓孩子橫平豎直寫到最完美。這種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忽視孩子的承受能力。承受能力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一個是孩子的年齡特征。年齡階段太小的孩子身體肌肉發(fā)展不完全,是沒有辦法“寫”到父母的要求的。以書法練習為例,從涂鴉到橫平豎直到寫得完美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而一開始就高要求實在是“一日之寒”。父母常常用三、四十歲的標準,甚至是專家級的水平要求6-10歲的孩子,這會讓孩子非常挫敗。所有的學習都是需要有興趣的,興趣有一部分來自成就。孩子最初的興趣肯定是好奇心,好奇心讓他投入某一事物中,最終的結果也許并未達到父母的標準,但投入本身就值得家長去肯定、表揚,促使孩子會有二次投入。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老師面對整個班級的學生,是需要講理、講公平的;而家里是一個“講情不講理”的地方,父母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感給予者。當孩子回家也絲毫不能放松、得不到包容時,父母就變成了家里的“第二位老師”,孩子慢慢就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不愿意分享、不愿意回家。所以,父母在價值觀上要守底線,但是在孩子的學業(yè)上要多一點理解與體諒,多一點讓孩子愿意回家的溫暖。
北大清華的學生和普通地方院校的學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專注度不同。優(yōu)質(zhì)學校的大學生不需要提醒上課也會集中聽講,其他學校的一些學生則會講小話、吃東西。這樣的習慣同樣會遷移到工作中,有的職員認真聆聽、思考領導講話,有的則中途開始聊天,這就是專注度的不同。良好的專注度是優(yōu)秀品質(zhì)養(yǎng)成中的一種。所以,培養(yǎng)孩子行動力、專注度是優(yōu)秀的必要項。另外,家長要把孩子的人生目標轉(zhuǎn)變?yōu)橐环N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內(nèi)化成他可以看得見的一種行為,讓孩子建立其中的聯(lián)系。孩子會開始理解,原來這么做就是在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就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邁進,而不只是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有了這個目標,再把每個小目標串起來。比如,疫情期間有線上學習的要求,父母就要給孩子制定一個時間框架。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做到三個“一”——一副健康的體魄、一個聰慧的頭腦、一個遠大的夢想,家長就可以根據(jù)這些要求制定時間安排。這樣,一個目標的實現(xiàn)就具化成一種品質(zhì)的養(yǎng)成、變成一種具體的行為。
第一,對孩子的一日生活有框架思維,即清楚孩子一日生活里到底有哪幾件事情。比如,今天語文、英語聽力練習、做眼保健操、戶外運動,明、后天則是數(shù)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項目式學習)等,其他內(nèi)容據(jù)課表進一步補充跟進。形成框架后,按照合理性的原則排序,考慮什么時間做什么比較合適。家長應優(yōu)先把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動靜結合,將玩耍、學習間隔排開,最后再進行微調(diào)。總之,家長要讓目標對孩子而言變得可操作,不能太空。隨后讓孩子懂得,人的一生是靠累加出來的,要沉下心來、逐步投入,有的可能是一周、一個月,有的甚至需要一年、五年,才能有成果。慢慢地,哪個孩子看得越長遠,哪個孩子就會發(fā)展得越好。“看得長遠”就是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好的孩子,毅力與堅持性就越好,最后累加出來的人生厚度與高度就越可期。所以,家長幫助孩子時間管理,首先要將大的目標不斷轉(zhuǎn)化成具體行為,再把行為放進時間框架里,最后落足在孩子的堅持上。第二,要事優(yōu)先中的“要事”對家長和孩子而言,內(nèi)涵各有不同,區(qū)別這種不同以更好地制定時間框架。盡管我們說應根據(jù)要事優(yōu)先原則進行時間安排,但“要事”對父母和孩子來說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有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打游戲,家長根據(jù)“打游戲不能毀了眼睛”的判斷限制為玩游戲一次一小時。工作日期間,只要孩子保證認真完成學習任務、正確做完作業(yè),休息30分鐘后便可玩游戲,但22點必須睡覺。這樣的時間框架,給予孩子一定的游戲娛樂時長自由,由自己完成作業(yè)的情況而定。一定程度上,會刺激孩子在學校利用碎片時間課間寫作業(yè);或者,面對英語聽寫作業(yè),自己復習的時候就用錄音機把單詞錄好,自主完成而不等父母回家聽寫等,起到促進孩子充分利用時間的積極作用。所以,管理孩子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時間框架。時間管理在轉(zhuǎn)化的過程中做好后,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并逐漸養(yǎng)成時間管理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