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感不足的孩子,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什么是本體感呢?
我們不用看鏡子,可以正確摸到鼻子、眉毛;不用看階梯,可以靈活上下樓梯,拍球、開車、騎自行車、游泳、雙手雙腳及身體雙側協調,動作自如,這都是本體感,本體感是指人對自己身體的感覺,人類所能學到的一切運動上的技巧都是憑本體感覺來實現的。
本體感是肌肉、關節運動神經組織、身體神經組織和大腦長期互動練習過程中,協調出的自動自發能力,如果平衡感、觸覺、前庭覺不良,本體感便很難健全發展了。
本體感與孩子的協調能力密切相關。
如:對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協調,手—耳協調,身—腦協調,動作靈活和靈巧......
如果大腦對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寫字當然會慢,寫字寫不好,容易出格;
手眼不協調的,看到的和寫出來的就會不同,常出現抄錯數、寫字顛倒等問題,家長要數落:“怎么照著抄還會出錯?”
手耳不協調的,聽到的與寫出的不一致,聽寫就容易出問題;
身腦不協調的,大腦對身體控制不良,上課、寫作業時身體老轉來轉去,不安地亂動,小動作多,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另外,因為控制小肌肉和手腦協調的腦神經與控制舌頭、嘴唇肌肉、呼吸和聲帶的神經是相同的,所以,本體感不足的孩子,大腦對舌頭、嘴唇、聲帶的控制不靈活,容易造成語言障礙,如語言發育遲緩,發音不清,大舌頭、口吃等。
本體感雖然并不直接參與身體運動,但它主要是通過對肌肉、關節的控制,協調身體各部位的姿勢保障平衡穩定,并且有助于動作結束后的身體平穩恢復和調整。現在孩子的活動空間、活動量比過去減少,要注意孩子動作協調性的訓練,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
嬰兒期的翻身、滾翻、爬行訓練;生活中不要總把孩子放懷里,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抬頭、翻身、爬行等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本體覺,家長還可以給孩子做被動操。
幼兒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訓練;生活中讓孩子學著喝水、吃飯、穿鞋、洗刷等;學習做家務,比如擦桌子、收拾玩具等對孩子的本體覺形成很有幫助。
關注手部的小肌肉訓練,根據孩子年齡,設計抓、握、捏、扔等小游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
兒童期的跳繩、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訓練,對孩子本體感的發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本體感覺越好,其粗大運動和小肌肉發展水平越高。
天氣逐漸變冷,家長們一定要為孩子提供多多的機會,學習拍球、踢球、跑步、跳躍、舞蹈等多種多樣的運動游戲,讓孩子們在運動中體會豐富的本體感覺,促進孩子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靈敏、肌肉力量、關節靈活性等多種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