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寶寶在一歲左右就可以說出一些詞匯了,但寶寶的發音吐字卻總是不清不楚,甚至直到三歲左右也沒有得到解決。這是為什么呢?
一、飲食
孩子缺乏大量的堅硬物質的咀嚼,會影響孩子口腔肌肉的鍛煉進而影響語言發展。長期流食喂養,會造成消化不良引發很多疾病。
所以說,多吃蘋果、梨、桃等水果,而且要整個的吃,大口吃,用力啃??谇诲憻挸浞郑囝^就會更加靈活,說話自然流利,發音自然就準確。
二、父母家人方言比較重,常在家中說方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語言上不標準,寶寶學說話也不會標準。
寶寶的學習能力很強,父母家人的對話,也許寶寶會聽不懂,但寶寶會有意無意的模仿。如果父母是同一種方言還好,如果父母說的方言還不一樣,這對學語期間的孩子來說不是什么好事。
當然,如果父母是兩國語言,孩子有可能直接把兩國語言都學會,不過說話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兩種語言混雜,這樣對于后期的語言塑造也是不太有利的。
三、父母的錯誤引導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一定存在發音錯誤,這時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引導寶寶回到正確的讀音中。
可是有的父母或家人會覺得孩子奶聲奶氣的比較好玩,不去糾正,反而很開心。這是不對的,這會給寶寶錯誤的暗示,寶寶會以為這樣是正確的說話方式。久而久之說話的方式就不好改變了。
四、聽得少、練得少
有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太喜歡多說話,或許夫妻之間認為這是種默契,可是對于寶寶學話不是什么好事。寶寶學說話主要是語言環境的熏陶,如果寶寶聽不到父母每日重復說出大量的詞匯,也就無法獲取大量的信息,從而建立起語言體系的儲備。
所以在寶寶學說話的期間,父母要多次重復的、吐字慢且清晰的對寶寶說一些簡單的詞匯,從而使寶寶學會說話。
五、關系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因素——“感覺統合”
大腦皮層分別有處理聽覺、發音、詞匯、認知、語言組織與推論的功能區,透過神經組織將這些功能區與身體感官密切配合,高度統合,最終形成了語言能力。
語言并不是單純的口語表達,實際上是大腦高度統合,詞匯量豐富,邏輯性理解力超強,并且通過說、讀、寫等不同形式表達。
我們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促進語言發展呢?
1、增加生活體驗
2、增加認知
3、制造表達機會
4、增加互動
5、常做口腔運動
6、堅持感統訓練,尤其前庭覺訓練,提升聽知覺、視知覺。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有敏捷的語言反應、縝密的語言邏輯、豐富的詞匯量做依托,這就與孩子的感官高度統合息息相關了。
只有感官系統高度統合的孩子才可能認知能力強,思維轉換快,身心一致,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長大后的寫作能力才會優秀。
如果發現孩子感統失調的問題,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婦幼保健院或者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進行專業的測評和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孩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