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啟樂園都會接待很多關于語言能力發展不足的兒童家長,在電話中表示孩子有吐字不清、語言不連貫、或跟同齡人相比說話遲的家長就更多了。
對于我們普通兒童來說,語言能力發展不足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情緒、社交、自信等等。
通過對孩子的觀察、測評和家庭交流發現,不科學的育兒方法和感覺統合不足是造成普通兒童語言發育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我系統的將語言能力構建不足的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梳理,作為一個專題今天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語言的表達不僅僅就是說話,其實包含:聽、說、讀、寫等復雜的神經活動。
從孩子出生那刻起到一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的準備期。孩子的視、聽、嗅、味、觸等各個感官開始快速發育,這期間孩子所有的開心和痛苦都是通過哭和笑來表達的,細心的媽媽們都會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哭啼是餓了還是渴了,是穿厚了還是哪里不舒服了,這就是孩子最初的語言表達。
接著孩子從8個月到14個月左右,孩子從爬行過渡到了走路,這期間孩子自我能夠接觸到的事物開始大幅增加,孩子碰倒的問題和需求也就越來越多,光靠“哭”這單一的語言已經不能滿足孩子了,因此開始喊“爸爸、媽媽”。
對于一兩歲的孩子,走得穩、跑得快,接觸的外界信息越來越廣,生活經驗和感官體驗越來越多,認知能力大幅提升,這時孩子口語表達和語言交流能力就應育而生了。
等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孩子們就成了“十萬個為什么?”,口語交流需求非常大,這時候家長們要不厭其煩的一一解答!在這個語言發展過程中,稍有錯誤或影響都會影響或延遲孩子的語言發展。
在孩子語言發育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常見的語言能力發展不足的一些表現:
1、無語言還處在咿呀學語階段。
2、兩歲以上的孩子還只會喊爸媽。
3、三歲以上的孩子還只會表達需求:吃飯,餓了,尿尿等。
4、四歲以上的孩子只會簡單的短句。
5、口齒不清,說話常用代替音、扭曲音、省略音及過重的鼻音。
6、詞不達意,沒有條理,答非所問。
接下來我們根據語言能力不好的一些表現,重點來分析一下造成這些表現的原因:
發音器官的生理性功能性是否正常
一些先天或后天造成的一些畸形和病變,是我們無力改變的,這些特殊情況也涉及不到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孩子,我們就不做闡述。
重點來關注一下口腔器官,口腔肌肉的發達與否,舌頭的靈活性都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了鼓勵人們付出最大的力氣,我們有句口頭禪叫——“使出你的吃奶勁”,為什么會有這句話呢,孩子在吸允乳汁的時候那個累啊,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得到了充足的鍛煉,那么無母乳喂養或母乳喂養不足,又沒有合理選擇主食和輔食,和母乳喂養的孩子差別就很大了。
在這里跟大家提醒兩點普遍現象:一是孩子缺乏大量的堅硬物質的咀嚼,孩子們喜歡吃的糖、肉、漢堡等都屬于偏軟物質,再加上家庭生活品質的提升,很多父母會把水果去皮和切成小塊讓孩子吃,會減少口腔和牙齒的鍛煉。還有的家庭直接將水果打成果汁讓孩子喝,在刀片快速旋轉的過程中會降低果汁的營養不說,更會影響孩子口腔肌肉的鍛煉進而影響語言發展。第二是長期流食喂養,尤其是菜湯泡飯,不僅會讓孩子的發音器官缺乏鍛煉之外,消化系統也容易發生問題,牙齒長的不好,扎得不深。
重點說一下為什么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系統,我們在學校時都學過,口腔是上消化系統的起端,沒有足夠的味覺刺激,那么口腔就不會分泌大量的唾液來進行第一步的食物消化和吸收,食物在第一步沒有進行充分的消化,勢必會增加胃部的消化負擔,一頓又一頓,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消化系統,造成消化不良引發很多疾病。所以說,多吃蘋果、梨、桃等水果,而且要渾個的吃,大口吃,用力啃。
口腔鍛煉充分,舌頭就會更加靈活,說話自然流利,發音自然就準確。在這里提醒一下舌系帶。
是否聽的清、聽的懂
孩子最初的語言學習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聽”,四五個月大的孩子還可以根據聲音找位置,所以說“聽”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重要途徑,孩子們每天都在家里聽父母老人之間的對話,到外面聽父母跟陌生人的對話,外出途中還能聽到不同年齡、不同口音、不同內容的對話。孩子要想會口語表達,首先要聽到發音——模仿發音——自主發音——理解發音,最后才能進行語言表達。
聽不清和聽不懂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或發音不準。我們在這里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為什么先天性聽力失聰的孩子,都是無語言或語言不好,就是聽覺對語言學習的重要體現。我們國家地方很大,很多地方方言都互相聽不懂,所以才統一了普通話,假如家庭成員說話不標準的話,孩子就會難以理解,難以進行語音分析,自然就不能用所需的詞匯去模仿大人的發音,進而發展語言能力。
聽覺能力發展不足,聽不清或聽錯,孩子就會用錯誤的語音替代,長期下去就會形成錯誤的語言習慣,個別發音不準備,出現“大舌頭”現象。比如:“手表”說成“手包”,“太陽公公”說成“太陽東東”,“粒粒皆辛苦”說成“粒粒皆星苦”等等。
家庭中是否給孩子語言表達的機會
孩子從聽語言到模仿語言到自主表達,這一語言發展過程,跟家庭的的語言環境和表達時機是否豐富、是否充分特別重要。孩子從胎齡6-8周聽神經就開始發育,20周左右具備聽覺,出生之后就具備聽力。
為什么專家或醫生會建議準媽媽們多給孩子聽聽音樂和用語言跟孩子互動,雖然孩子聽不懂但是卻能聽得到,所以孩子生活的環境里的語言信息刺激就非常重要,跟好說的家人在一起和跟沉默寡言的老人在一起孩子的語言發展肯定很大不同。
另外一個是語言表達機會,不要孩子一哭就把奶嘴塞嘴里,不要孩子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知道孩子渴了餓了,就立刻滿足孩子,造成孩子連表達的機會都沒有了,這樣下去孩子的語言功能就自然退化了,為什么,不需要了呀。
最后一個是增加生活體驗杜絕包辦代替,孩子在碰到困難向家人訴說困難以及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就是語言訓練的過程,就算是孩子哭了半天也算是鍛煉了氣流量肺活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大量的體驗過程中感官得到了刺激,心智得到了發展,認知得到了提升,都是語言發展的前提條件。
感覺統合的發展程度
大腦皮層分別有處理聽覺、發音、詞匯、認知、語言組織與推論的功能區,透過神經組織將這些功能區與身體感官密切配合,高度統合,最終形成了語言能力。語言并不是單純的口語表達,實際上是大腦高度統合,詞匯量豐富,邏輯性理解力超強,并且通過說、讀、寫等不同形式表達。
做一個最最簡單的比喻,當孩子要向父母表達:“我想吃蘋果了”,孩子必須先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來認識這是一個蘋果,并且知道它的作用是營養和解渴,然后在自己想吃或口渴的時候說“我想吃蘋果”,如果孩子連認識都不認識,見都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那讓孩子給你交流什么呢?
前庭覺及聽知覺發展,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面部肌肉及口腔器官,影響孩子的發聲、發音;獨立自理、問題解決,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動機;認知理解、邏輯思維,影響著孩子的語言表達內容及寫作。
我們該如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促進語言發展呢?
■ 1、增加生活體驗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幫助大人完成一些難度適中的家庭事物,在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前提下,促進語言表達主動性,提升語言能力。比如:家長給孩子口頭說某幾種用品讓孩子去超市買,既鍛煉聽知覺能力,有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 2、增加認知
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看圖、認卡片,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聽故事、講故事,小學生可以增加課外閱讀量。另外就是從小多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活動,有假期帶孩子去旅游,感知不同的人情風貌,增加見聞。
■ 3、制造表達機會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別立刻就幫助,最起碼得讓孩子說表達自己的需求之后再去引導。不過度保護,不替代。
■ 4、增加互動
親子互動,小朋友之間互動。
■ 5、常做口腔運動
■ 6、堅持感統訓練,尤其前庭覺訓練,提升聽知覺、視知覺。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想想哪些嘴特別能說,并且說的頭頭是道的孩子,分分鐘都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一點對于行走在社會中的爸爸媽媽們可能更有體會。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有敏捷的語言反應、縝密的語言邏輯、豐富的詞匯量做依托,這就與孩子的感官高度統合息息相關了。只有感官系統高度統合的孩子才可能認知能力強,思維轉換快,身心一致,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才會優秀。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的現象要及早帶孩子去醫院、婦幼保健院或者像啟樂園這樣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進行專業的測評,及時給孩子進行正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