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tǒng)失調-育兒解答
發(fā)布時間:2013-03-18?00:00:00點擊量:261
我兒子今年5周多,性格比較暴躁,動不動就哭,同時愛打地滾,犯錯誤了也不講道理,有點不合群,平時犯錯誤了,事后說他就哭打地滾,一點也不好溝通,而且有點暴力傾向,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做父母的該怎么教育他???
啟樂園專業(yè)老師溫馨提示:其實沒有你說的那么嚴重,小孩都那樣,有一段反抗期。
寶寶感統(tǒng)失調怎么辦?
所謂感統(tǒng)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寶寶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心里障礙與疾病。從腦神經生理學觀點來看,人的各個感官接收到的感覺信息傳到人腦中,要經過腦神經處理整合,產生適當的反應,人才能順應環(huán)境,這個過程就叫做“感覺統(tǒng)合”。近年來,科學研究發(fā)現,大約有5%-10%的學齡兒童感覺統(tǒng)合能力有相當的缺陷,這個就是“感覺統(tǒng)合失調”(簡稱'感統(tǒng)失調")。
感統(tǒng)失調的癥狀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前庭功能失調
人的前庭覺平衡系統(tǒng)式管理人體平衡的系統(tǒng),一旦出現問題,人的聽覺系統(tǒng)和平衡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動作笨拙,好動不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閱讀困難,空間感受能力較差,常碰撞桌、椅、門、墻等。
2.本體感失調
主要表現為動作協(xié)調能力差,笨手笨腳,做事拖拉,磨蹭,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比如寶寶該爬該站該走該跑的時間比別的寶寶要落后,上小學后穿脫襪子動作緩慢,系不好鞋帶與紐扣,使用工具困難,動作懶散,固執(zhí)又不肯合作等。
3.觸覺過分敏感
人類對觸覺刺激一般會有兩種正常的反應。一種為自我保護性質的反應,如碰到燙的物體會馬上將手伸回。另一種是識別性質的的反應,比如即便閉上雙眼仍能憑雙手的感知察覺手指觸及的是衣服還是桌子等等。感統(tǒng)失調的寶寶第一種反應過于強烈,往往表現為偏食、挑食,不愛吃菜,喜歡吃手或者咬指甲,情緒不穩(wěn)定,愛發(fā)脾氣,在陌生的環(huán)境特別顯得膽小,怕黑,粘人或緊張,退縮,對小傷小痛特別敏感,不合群或不會和別人玩耍等等。
4.視覺和聽力語言失常
如果前庭覺平衡,動覺、觸覺系統(tǒng)功能發(fā)展不完善,那么寶寶的視覺、聽覺的發(fā)展也必定受到影響,并因此引起學習的困難。
解決策略
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問題關鍵在于預防與早期訓練,越早訓練效果越好。防治寶寶感統(tǒng)失調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游戲。媽媽可以通過以下的游戲防止寶寶感統(tǒng)失調,或者幫助感統(tǒng)失調的寶寶感統(tǒng)失調的陰影
1.爬行訓練
一般寶寶在出生后28天內就具有爬行的反射,因此,媽媽可以每天讓寶寶俯臥幾秒鐘,先鍛煉他的頸部肌肉,讓他練習抬頭,等寶寶學會抬頭后再用手抵住他的雙腳,讓寶寶趁勢向前爬,會爬后再讓寶寶充分爬行3個月以上。
2.平衡訓練
媽媽可以在寶寶嬰兒期就將他抱在懷中輕輕地搖晃,或者讓寶寶坐在搖籃里輕輕地搖晃寶寶,以此強化寶寶對自身平衡的感覺,大一點的寶寶就可以讓他蕩秋千,走平衡木等游戲來增加他的平衡感。
3.觸覺訓練
媽媽可以給寶寶兩個小盆,里面分別放上冷,熱水,讓寶寶感受不同水溫帶來的刺激。還可以用梳子給寶寶輕輕地梳梳頭,或者用毛巾、海綿、軟刷子等工具輕輕地觸摸寶寶,或與寶寶玩撓癢癢的游戲,給與寶寶足夠的觸覺訓練。
總之,媽媽要多撫摸、搖抱寶寶,盡量母乳喂養(yǎng),平時多和寶寶說話,逗笑等等。從寶寶一出生就多和寶寶玩一些與前面提到類似的游戲,一旦發(fā)現寶寶有感統(tǒng)失調的傾向,最好請教專業(yè)人士,為寶寶制定一套重點明確,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來幫助寶寶改善感統(tǒng)失調的問題。
一、寶寶脾氣大,是誰在作祟
如果不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寶寶脾氣異常,基本上就是以下集中情況導致的。
☆寶寶脾氣大是沒吃對
最新研究證明,兒童情緒不穩(wěn)與飲食有關,一些兒童脾氣暴躁可能禍在飲食。具體原因是:
1.飲食中含鈣量少鈣有抑制腦神經興奮的作用,腦神經有充足的鈣容易保持情緒穩(wěn)定,缺鈣則會情緒不安,易激怒、周身無力。
2.飲食糖分過量食甜點、飲料,會使體內血糖升高,為了降低血糖,胰臟必須分泌大量胰島素,引起副腎素分泌過剩,從而引起煩躁、發(fā)怒、情緒不穩(wěn)。
3.B族維生素缺乏糖分攝入過多,要變成熱量,必須消耗B族維生素。如果飲食B族維生素缺乏,就會造成精神亢奮,情緒失控。
4.維生素C缺乏精神經常緊張要消耗維生素C,飲食中如維生素C不足,腦神經機能就會降低,也會造成情緒不穩(wěn)。>>>1歲寶寶飲食特點與分析
☆寶寶脾氣大是心理需求
孩子發(fā)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通過發(fā)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發(fā)。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并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了解寶寶的非語言溝通
☆脾氣大是兩歲寶寶畢經階段
兩周歲左右的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就發(fā)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別扭就揮起小拳頭。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兩周歲左右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從容應對寶寶耍無賴
☆寶寶脾氣大是在要求更多的愛
在情感上感到饑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都比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卻不知怎么表達。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并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罷了。
☆寶寶脾氣大是爸媽的溺愛
有的父母過于嬌慣孩子,只要孩子一發(fā)脾氣,便會滿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天長日久,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會通過發(fā)脾氣來要挾大人,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
二、媽媽如何應對寶寶的“大脾氣”
1、對小兒反抗期的寶寶要有耐心,不要強迫
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追蹤研究,結論是有反抗精神的兒童,長大后能辦事果斷、有個性和意志堅強的人。因此,對小兒反抗期的行為表現父母們不要橫加指責、干涉,要因勢利導,尊重他們的主張,支持和幫助他們干他們想干的事情。
其次,要對他們有耐心,不要強迫命令,適當的時候可以采取轉移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也要敢于說“不”,不能一味順從,重要的是要使他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對今后健康的心理發(fā)展很有好處。>>>五招讓哭鬧寶寶靜下來
2、堅持原則冷處理,寶寶情緒穩(wěn)定后再教育
寶寶發(fā)脾氣時,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緒慢慢穩(wěn)定下來以后,再和他談這樣做有什么不對。家長要有原則性,一定要一直堅持這么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懂得,父母堅持的事情不會因為自己而改變,發(fā)脾氣是徒勞的。或者也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別的內容,待情緒穩(wěn)定后再加以教育。
案例示范1:寶寶丟了某個喜歡的玩具或者對離開奶奶家很不舍而哭鬧,試著先不要管他,任他哭鬧好了。如果寶寶一發(fā)脾氣父母就屈服,那是在向他傳達一個信號,那就是擠眼淚、丟東西是達成自己愿望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對待“纏人”寶寶要更溫柔
案例示范2:周末在爺爺奶奶家或者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要告別的時候,小家伙總會依依不舍并打鬧一場。父母們可以適當延長寶寶向某人或者某事物說再見的時間,讓他在心理上有緩沖階段,而不是粗暴的突然終止他的好心情。在睡覺的時候提前告訴他,讓他跟那些玩偶說再見;在離開奶奶家的時候,提前跟他說:“寶寶,過一會我們要回家了,下周我們再來奶奶家好不好”。
3、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家長應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決一些問題,并適當給予一些指導;對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說明,為什么不能滿足他,或者是用別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暫時忘掉自己的要求。
4、家長需要反省你是否火上澆油
當寶寶發(fā)脾氣時,你是不是忍不住打罵他或溺愛他,這些都會給寶寶錯誤的認知,或者火上澆油,讓他更加反抗。作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脾氣暴躁而打罵他們,要給予朋友式的幫助、關心和安慰。可用幽默的言語,消除孩子的不愉快心情、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三、不同情況下,如何安撫寶寶的大脾氣
洗澡時發(fā)脾氣--寶寶不是因為不喜歡洗澡才發(fā)脾氣,只有在洗澡時碰到不愉快才會害怕洗澡。
·洗澡水的水溫不對勁。寶寶的皮膚嬌嫩,對水溫的感受和大人有很大的差異。媽媽覺得夠熱,寶寶就覺得燙了。被洗澡水燙過,寶寶才會在洗澡時發(fā)脾氣。比大人的洗澡水溫度低一點才是寶寶喜歡的水溫。水溫忽冷忽熱寶寶也不喜歡。
對策:小心調試洗澡水的溫度。不要用手試水溫,最好準備一個溫度計,或用胳膊試水溫。
·害怕或者受驚。寶寶突然被脫光衣服、放進陌生的水里,緊張不安在所難免。有的媽媽把肥皂或者沐浴液直接往寶寶的身上抹,要么硬硬的,要么涼涼的,弄得寶寶一驚一乍,感覺不好。
對策:
1.給寶寶裹一塊大毛巾入浴吧!那樣會消除寶寶的緊張,寶寶就會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媽媽,媽媽托寶寶身體的手也不那么容易打滑。
2.用手抹肥皂或沐浴液,再往寶寶身上軟軟地暖暖地抹。寶寶喜歡媽媽撫摸。
粘人,不抱就嚎啕大哭--寶寶變得愛粘人,老是吊在媽媽身上,不抱就哭。
這個現象很普遍。寶寶剛剛學會向媽媽撒嬌。不必擔心會養(yǎng)成哭著要挾大人抱的習慣。育兒專家說,受到充分摟抱和愛撫的寶寶,以后反而哭得少,不纏人;不大被關注的寶寶,情緒焦躁,更易哭鬧。哭鬧撒嬌是這個月齡寶寶建立信賴的基礎。這就需要大人的耐心了。不過,媽媽也不要勉強自己的雙臂,酸疼的時候也可以不抱。
對策
1、除了抱,不妨用眼神安慰寶寶。媽媽來到他的身邊,溫柔地微笑著看他,輕輕地和他說話。寶寶看到媽媽的笑臉,會比較安心,哭泣也許就會停止了。
2.用玩具逗寶寶玩。
3.錄下寶寶哭鬧的聲音,讓他自己聽。
長牙期間脾氣大--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塞進嘴巴,亂咬亂啃,不給就大鬧;晚上也睡不太平。
堅硬的牙齒頂開柔軟的牙齦軟組織,慢慢長出來,確實是件很難受的事,那又癢又痛的感覺讓寶寶的脾氣變壞。
對策
1.捏住寶寶的鼻子,寶寶自然就會張開嘴巴,乖乖地讓你取出那些危險品。如果寶寶很委屈,你應該用表情和語言耐心解釋。
2.給寶寶吃一些烤饅頭、面包干和餅干,這些食物硬中帶脆,寶寶咬起來比較過癮,入嘴也易化,易吞咽。這不僅能止癢,還能促進牙床骨的發(fā)育,摩擦牙齦,幫助乳牙的萌出。
3.市售的嬰兒啃咬器也可以試試。
4.沒有辦法讓寶寶半夜停止長牙,爸爸媽媽只能調整心態(tài),辛苦一點了,還有就是抓緊時間睡。
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寶寶脾氣變大,稍不如意就尖叫,大哭大鬧。
寶寶脾氣大,象征著他“自我”意識的萌芽。有的寶寶發(fā)育好,10個月時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可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腳不會走路,手不能靈活地運用,挫折多多,心兒煩煩,于是脾氣就大大了。我們要理解寶寶。有時環(huán)境嘈雜,也會讓人脾氣變大,寶寶也一樣。另外,大人也不要老在家里大聲說話,喧嘩吵鬧,寶寶是會學樣的。媽媽說話輕聲慢語,寶寶說話也不會粗聲大氣,又叫又喊。
對策
1.不妨帶孩子去安靜的地方散散步,公園的草地,住宅區(qū)的小樹林,安靜會使寶寶感到舒適,情緒也會慢慢平靜下來。遠離嘈雜,對寶寶的身心健康,改善脾氣,都是有好處的。
2.再溫柔的媽媽,也會有生氣惱火的時候。媽媽正在氣頭上,不妨離開寶寶一會兒,讓家人照顧或者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玩一會兒。媽媽朝寶寶生氣發(fā)火,打罵叫嚷,會讓寶寶感到極度害怕。這種驚嚇很可能留在寶寶的記憶中,影響他的性格。
在商店里發(fā)脾氣--耍賴、坐地、哭個沒完,你怎么尷尬,他怎么來。
寶寶在商店、玩具店大庭廣眾之中發(fā)脾氣多半有兩個原因:
·找個借口發(fā)泄。寶寶在商店特別是玩具柜臺前發(fā)脾氣,有時候并不真的是要大人買玩具,而是找個借口發(fā)泄罷了。最多見的是累了,餓了,渴了,在喧鬧的環(huán)境里呆得太久了。因為這些原因發(fā)脾氣,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前兆,譬如,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對人對事都不感興趣,嘴里哼哼唧唧,發(fā)出哀求的聲音。這時候,我們應該引起注意,盡早把孩子帶離人多嘈雜的環(huán)境。
對策
萬一來不及了,大人也不要當場發(fā)脾氣。冷靜地把孩子帶到僻靜的地方,讓孩子盡情地發(fā)泄,你則不必擔心周圍的目光,也不會惱羞成怒。
·要挾軟弱、愛面子的大人。孩子在玩具店里哭鬧、耍賴皮,根子在平時。孩子應該遵守的規(guī)矩常常因為各種借口而“破例”,好說話的媽媽多半是孩子鉆空子的對象。孩子一次次嘗到甜頭,結果助長了他的任性,大人變得沒威信。吵鬧、耍賴成了孩子要挾大人的好辦法。
對策
面對孩子的耍賴皮,使性子,我們只能斷然拒絕。一開始會很困難,但以后會有意想不到的順利,關鍵是你必須堅定不移。把賴在玩具柜臺前踢腿打滾的寶寶扛上肩,任他叫喊掙扎,盡快走出人群,找個僻靜的角落放下他,對他說:哭完了,我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