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孩子特別好動,喜歡邊走邊跳,注意力不集中,你家孩子是這樣嗎?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心理學專家的“感覺統合”理論來講,孩子可能存在前庭平衡功能失常,造成他要通過不斷變換姿勢來達到與地心引力的平衡?;蛟S有家長會說,這個說法很新鮮,仔細想想還真有點道理。
概念:感覺統合是啥意思?
感覺統合理論是1972年的時候,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提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的感覺信息(視、聽、嗅、味、觸覺、重力感等信息)輸入大腦,經大腦統合分析,指揮身體各部分完成對外界知覺作出的反應,從而認知外界事物,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當大腦各功能區協調不一致,就容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感統失調)。
聽眾感言:給孩子的行為找到了理論依據
來聽課的“樂樂媽”很早就知道感統理論,但直到來聽課才明白感統是“感覺統合”的意思。她的孩子1歲10個月大,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一直念“爺爺”這個詞發音不準確,老愛讀成“丫丫”。另外,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不強,到了陌生環境就沉默起來。“今天終于系統的學習了感覺統合理論,給孩子的行為找到了理論依據。我知道孩子可能是觸覺感不太好,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鍛煉。”樂樂媽說。
鄭州啟樂園感統訓練專家靳校長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妹妹家孩子2歲11個月大,從孩子2歲起,她就拿撲克牌給孩子玩,在玩中認識阿拉伯數字,學習矩陣排列知識。“在玩中學,讓孩子帶著興趣來學是很重要的!”朱莉萍老師說。
原因:人為限制信息刺激,導致兒童感統失調
“現在有許多媽媽選擇剖腹產,或者是身體條件不允許順產,這就造成幼兒在出生時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王馨笛說,一些生理原因造成兒童先天性感覺統合失調,但更多是后天造成的?,F在的都市化生活,小家庭將兒童的活動范圍縮小了,加上大人對孩子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孩子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現在年輕父母們太忙碌,陪
伴兒童的時間太少,導致兒童右腦感官刺激不足,造成感統失調。
“我家娃娃還不會爬就會走路了!”有家長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寶寶有多么能干,仿佛“跳級”了一樣。其實不然,王馨笛說爬是娃娃接受觸覺刺激的一個過程,少了這個過程,容易產生前庭平衡失調。另外,過早使用學步車,也會使幼兒前庭平衡失調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表現:各種感統失調的特征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孩子表現為多動不安,走路易摔倒,喜歡原地打圈,并喜歡看轉的東西,喜歡邊走邊跳,愛爬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自控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愛挑剔,很難與他人同樂,語言發展遲緩等。
2、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表現為不喜歡被人抱,有時甚至拒絕他人的觸摸,卻喜歡擁抱別人,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拒絕理發、洗發、洗臉。痛覺遲鈍,以致意外碰傷流血而不易察覺。冒險行為、自傷自殘,不懂總結經驗教訓;或者少動,孤僻,不合群,做事縮手縮腳,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為。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發音或小肌肉運動都顯得笨拙不佳。
3、本體感失調:方向感不強,容易迷路,容易走失,閉上眼睛容易摔倒。站無站姿、坐無坐樣,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缺乏自信,脾氣暴躁,粗心大意,挫折感很多等。力度控制較差,常會因太用力而損
壞玩具或因力度太小抓不住東西。速度控制較差,跑起來難以按指示停止。
4、動作協調不良:走路容易摔倒,不會系鞋帶、扣鈕扣、用筷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騎車、跳繩和拍球等精細動作。
5、視覺感不良:孩子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順利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常把數或字寫顛倒。即使常看到的東西都會讓他害怕。喜歡看手發呆。喜歡將物件排隊,喜歡斜眼看東西。喜歡躲在較陰暗的角落。喜歡看色彩鮮艷、畫面變換較快的廣告。
6、聽覺感不良:別人對他說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經常會掩耳朵或按壓耳朵。對尖銳、巨響或拉高的聲音一點也不討厭,甚至喜歡。有時對很小的聲音感興趣。常會聽到某種聲音而發呆。在教室里對外界的聲音很敏感,對某些特定的音樂固執的喜愛,特別害怕聽某些聲音。喜歡無端尖叫或自言自語。
危害:造成兒童性格缺陷
“有的孩子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了卻很一般。”王馨笛說,兒童天生就是天才,但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許多本應很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到了學齡期,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強,容易上課走神,不能獨立完成作業,成績總是一般或較差。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正常,因此很難引起家長重視。“感統失調的孩子在12歲前可以通過訓練來矯正,但一旦超過12歲就定型而無法改變了。”王馨笛說,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的現象,可以帶孩子到醫院或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館做測評,如果出現感統失調,就盡量在3至6歲期間進行干預。
感統訓練不只針對出現感統失調問題的孩子,健康的孩子通過訓練也可以讓身體的協調性和控制力更好。“如果沒有感統訓練的器械,其實一些感統訓練在家中也可以完成。”王馨笛給大家分享了方法。
矯正:家庭中的感統訓練
“觸覺敏感的孩子,家長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可以用刷子刺激寶寶的敏感部位,”王馨笛說,她建議家長多給孩子進行撫觸按摩。
如果是觸覺遲鈍的孩子,王馨笛建議孩子多觸摸各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如感受電吹風吹出來的熱風和冷風,用大龍球或顆粒大龍球來按壓孩子的身體,玩鉆被子游戲,玩泥巴沙子,玩水,摸冰袋等。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孩子,王馨笛建議孩子可以玩蕩秋千、家長托起孩子讓孩子旋轉,蹦跳等。
本體感失調的孩子,王老師建議給孩子進行關節按壓,玩推重物游戲,攀巖,拋接球,翻跟頭,倒立搖晃等。如果孩子的聽覺感不良,建議家長和孩子玩聲音配對游戲,或者躲起來喊孩子,讓孩子尋找聲源。
孩子的視覺感不好,家長可以陪孩子玩吹泡泡游戲,玩陀螺,和孩子躲貓貓,或者在黑暗的情況下打開手電筒追逐光線,家長和孩子玩“找不同”游戲。
現場互動問答
Q1:孩子上幼兒園了,他喜歡咬指甲,從小到大都沒用過剪刀給他剪指甲,都是他自己咬的。而且,孩子現在喜歡摸自己的生殖器玩,家長該怎么辦?
王馨笛:1-3歲的孩子處于肛欲期,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生殖器官,并能自我體會到觸摸時的快感。這個時期也是識別自身性身份時期,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左右能初步認識自己的性別身份。所以建議不要嚴厲制止,最好是轉移注意。
其次,剖腹產的孩子觸覺學習都不夠,除了加強孩子觸覺學習,可以讓孩子的手里抓個什么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
Q2:我女兒5歲了,發音老不準,如把雕(diao)讀成(biao)。現在給她報名學習邏輯思維訓練課,孩子出現了厭學現象,這是怎么回事?
王馨笛:孩子個別發音不準,可能是前期觸覺學習不夠,需要加強觸覺方面的聯系。另外,如果孩子對邏輯課沒有學習熱情,出現厭學情緒了,家長可以考慮暫時放棄學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著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知識是次要的。
Q3:孩子1歲多,早上不起床,夜晚到12點才睡覺,白天興奮的時間太長了,是怎么回事?
王馨笛:首先應排除孩子缺乏微量元素的可能。其次,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不夠,導致情緒不穩定,或者平衡感及觸覺學習欠缺,導致孩子腦波過高,多動不安。建議家長在孩子睡前,給他聽聽古典音樂,增加親子閱讀及交流,安撫寶貝情緒,同時加強撫觸練習,下午適當加大寶貝活動量,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
特別提示
暑假將至,孩子更是找到了自由的空間,由于天熱,孩子玩的地方很少,所以給孩子一個完美自由豐富的暑假就是至關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