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是什么,如果判斷感統失調,鄭州啟樂園告訴您
發布時間:2016-12-09?15:06:08點擊量:166
1、感覺統合失調表現
A、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B、視覺感不良:表現是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等。
C、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D、動作協調不良:表現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滾翻、系鞋帶、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E、本體感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表達能力差,手腳笨拙等。
F、觸覺過分敏感: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這些問題無疑會造成兒童學習和交往的障礙,因為這樣的兒童盡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響了兒童學習和運動的完成。
2、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主要與孕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出生后的撫育方式有關。
例如:先兆流產、懷孕時用藥或情緒處于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出生后家長搖抱少,尤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孩子靜坐多,活動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玩什么東西一學就會,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就顯得十分吃力,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據調查,普通人群中,約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和老師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并及時進行心理治療訓練,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理發育遲
緩和人際關系問題,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行為問題。
人類大腦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類大腦發育存在幼態延續的現象,出生時人類大腦只發育了23%,剩下的77%在后天發育,這種龐大的可塑性為人類適應環境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天地,當然大腦的發育本身也需要外界的刺激源的引導,但當今中國家庭多為獨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數家長對他的掌上明珠存在過分保護的問題,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兒童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后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獨生子女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缺乏游戲、缺乏大自然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