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樂園案例分析—聽覺障礙兒童的針對性訓練
發布時間:2012-09-22?00:00:00點擊量:243
老師:付冉
一、基本信息:
1、學校:鄭州市啟樂園兒童潛能開發中心
蒙氏融合班
2、學生姓名:明明
3、年齡:6歲
4、性別:男
5、基本類型:聽力障礙
二、案例:
明明是一名聽力障礙的孩子,有簡單的語言交流能力,自理能力較好,依賴視覺學習,佩戴助聽器將近兩個月,在我們啟樂園兒童潛能開發中心進行相應的特色課及融合訓練;剛進入我班時,發音不清晰。和他交談時需放慢語速,對話只能用一些基本詞匯,對他說話有時有反應,有時又無動于衷,不太樂意與小朋友交流。針對明明的個人情況我進行了一些聽覺語言訓練。
三、訓練方法:
1.聽覺訓練
(1)聽覺注意能力的培養。
充分調動孩子注意聽取各種聲音,尤其是對語言聲音的興趣,引導注意傾聽別人的問話與交談的意識和技巧,逐步養成聆聽的好習慣。(例如:經常從背后,樓道,房間內不同角度叫他,吸引他的注意力,從而鍛煉他尋找聲源的能力,促進孩子的聽覺)
(2)分辨不同聲音能力的培養。
通過演示、對比、操作等手段幫助孩子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例如:是什么聲音在響?是什么或是誰發出的聲響?代表什么意思?聲音是大還是小?是快還是慢?是遠還是近?是對還是錯?等)以培養孩子的聽覺走向、聽覺辨別、聽覺記憶,形成聽覺概念的能力。特別強調的是分辨語言聲是聽覺訓練的主要內容,對孩子更具實際意義。
(3)聽覺反饋能力的培養。
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注意傾聽自己的發音、語言表達與運用是否正確、恰當,并對錯誤及時地加以糾正。明明雖然有一定的語言表達,但其發音不夠標準,缺乏相應的情感色彩,所以我們在與他對話時,語速會減慢,在便于孩子聽覺理解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掌握發音的正確音調等。
2.語言訓練
語言訓練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理解詞語,掌握基本語法規則,培養語言表達運用的能力,達到聽說交往的目的。
(1)積累基本詞匯。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基本詞匯又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語言中使用最頻繁的、能夠構造新詞和詞匯,因此在課堂中首先要幫助孩子理解并掌握基本詞匯。(例如:在下課時,孩子們收拾玩具,可以告訴明明“為什么收拾玩具,因為下課啦。”在明明做錯事情時,告訴明明“老師為什么生氣啊,因為明明做錯事情啦”)用這些最生活、做常見的例子來引導孩子明白。
(2)對話能力的培養。
對話是人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交往形式,缺乏對話能力,詞匯的豐富與擴充、語法的理解與掌握以及思維的發展都將受到限制。因此,要創設一定環境幫助孩子逐步聽懂、理解別人的提問,組織語言正確回答,逐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提出問題,聽懂理解別人的解釋,逐步學會與人進行交談、交涉及討論等。(例如:每位孩子一個玩具,在一段時間后我會提出互換玩具,讓明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互換玩具,通過這樣的情景來激發孩子的語言)
我們在平時的游戲互動中,都會將以上方法、情景融入其中,時刻讓孩子得到強化;不僅如此,生活中的點滴更為重要;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進步日漸明顯,通過和明明媽媽的溝通,家庭訓練也是其中重要環節,我們引導家長在家庭中也要創造不同的情景與孩子互動,密切與學校配合,達成一致的理念,明明的各個方面都在進步,明明媽媽很激動,細微之處感受著孩子不同方面的變化,我們啟樂園所有老師更為之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