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學能教育?
發布時間:2012-11-14?00:00:00點擊量:179
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等)和學習策略(如:學習習慣、方法)稱為兒童的學習能力。
一、學習動機是產生持續學習動力的關鍵,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持久的,還要有穩定性,這就要求學生能抵制過濾外面精彩世界不良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產生,靠單純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不可能維持十數年的,持續穩定的動力只有學習動機、成就動機的驅使。學習動機的培養,首先是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兒童對枯燥文字符號材料的耐受性,把學習當成份內的工作,而不是外加的任務,孩子產生主動學習探知的欲望,或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動機就形成了。
二、學習興趣理論興趣理論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但興趣三大特質卻少有人研究:新異性、短暫性、易轉移性。這同學習要求的三個好品質恰恰相反:學習材料和過程是枯燥的,學習目標要穩定,學習過程中不能隨意轉移注意力。在低幼兒童中興趣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要逐步把學習興趣的培養轉向學習動機培養。這樣兒童才能形成穩定的學習習慣。
三、學習習慣與兒童的聽動反應及時間觀念有很大的關系。這是家庭教育的重點,我們的觀點問題的學生,學生的問題,成因一定是問題的家庭教育方式。同學校老師的教育相關性不大。
四、學習方法有部分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自動總結,這部分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很高,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成績能一直保持高水平。但一部分學生不能自我認知,自我矯治,或調整速度過慢,可能會把小學的學習方法再應用到初中或高中所以造成到高年級學習雖然努力但成績卻下滑。在我國,很多老師、家長對學習能力發展失衡現象一無所知,而習慣于把這部分學生看作是不爭氣、不上進、成心搗蛋。她舉例說,很多家長抱怨說“這孩子很聰明,就是學習不上心”、“這孩子太粗心,作業不是這兒多一筆,就是那兒多一筆”。在學校里這些孩子往往被當作“問題孩子”,有的更被塞到教室的角落里。她說,其實,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也不代表態度或品質上有問題。他們往往很聰明,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只是在獲得或動用聽、說、讀、寫、算等能力上的一個或多個方面未能達到適當水平,從而導致能力發展不均衡。對于學齡兒童來講,這種發展不均衡如果過于明顯,勢必會影響學習表現。而研究發現:早期家庭教育的失誤常常加劇孩子能力不均衡發展程度,并使孩子喪失學習積極性,變“愛學”為“厭學”。學習能力失衡,既有兒童個人內在的原因,還有環境的原因,更有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因。比方說,不良的教育環境、缺少適當的教育機會、富有刺激性的事物、過高的教材要求都是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而家長的過度溺愛則是孩子能力發展的一大阻礙。此外,公寓型居住條件使獨生子女們缺少伙伴,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妨礙了孩子在語言、動作及動手能力方面的發展。從孩子發展的角度來看,學前期正是鍛煉孩子綜合能力的大好時機。專家建議學生家長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現得較好,哪些方面顯得比同齡孩子落后,以便在早期有意識地為孩子的弱項能力多提供機會,使他的能力能夠比較均衡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