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及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12-12-16?00:00:00點擊量:163
一、感統定義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Integrafion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二、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通過藥物治療配合康復訓練才能糾正。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癥。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后卻很一般了。
三、造成原因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
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
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2.環境及人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兒童活動范圍變小,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致兒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輔導少而造成幼兒右腦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父母或保姆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臟,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
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人為地造成孩子壓力太大,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太少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等等。
四、常見問題
觸覺問題:
1.躲避接觸固執于某些物件要時刻抱著才有安全感,不愛玩身體接觸的游戲,嫌棄某些質地的衣物;
2.討厭被觸摸討厭理發、洗澡、刷牙,不喜歡繪畫、沙土、泥工等手工作業;
3.愛打架愛發脾氣動手打人,對非惡意的身體接觸反應激烈。
前庭感覺功能問題:
1.上課時東倒西歪,寫字握筆姿勢不當,端坐、閱讀、寫字時姿勢不正確;
2.閱讀中容易出現跳行、漏行,頭部運動時,眼睛在空間視物不穩定;
3.暈車、暈船,大幅度運動中容易頭暈;
4.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難以辨別圖象的細微差別;
5.逃避或害怕運動,運動中主要用眼睛協調動作。
本體感覺功能問題:
1.書寫速度慢,字跡不規則,書寫時往往過分用勁;
2.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順序性和時間意識差;
3.容易因為非智力因素引起學習不良,完成簡單動作常常遭遇失敗,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容易沮喪,依賴性強;
4.學習系鞋帶、扣鈕扣等精細動作困難,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技能差,動作笨拙,不喜歡翻跟頭,不善于玩積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環境容易迷失方向。
五、感統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基于兒童的神經需要,引導對感覺刺激作適當反應的訓練,此訓練提供前庭(重力與運動)、本體感覺(肌肉與感覺)及觸覺等刺激的全身運動,其目的不在于增強運動技能,而是改善腦處理感覺資訊與組織并構成感覺資訊的方法,正確的概念是「腦功能的神經功能」。
感覺統合訓練的原則:感覺統合訓練的關鍵是同時給予兒童前庭、肌肉、關節、皮膚觸摸、視、聽、嗅等多種刺激,并將這些刺激與運動相結合。
感覺統合訓練涉及心理、大腦和軀體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不只是一種生理上的功能訓練,兒童在訓練過程中獲得熟練的感覺,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導下感覺到自己對軀體的控制,由原來焦慮的情緒變為愉快,在積極積累經驗的基礎上,敢于對意志想象進行挑戰。
感覺統合訓練的分類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系統,可分為觸覺、前庭平衡訓練、運動感覺等等項目的訓練。主要有以下幾種:
觸覺訓練:強化皮膚、大小肌肉關節神經感應,辨識感覺層次,調整大腦感覺神經的靈敏度。
訓練器材有: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觸覺板。
適應癥:愛哭、膽小、情緒化、怕陌生、笨手笨腳、怕人觸摸、發音不正確、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閉、體弱多病等。
前庭平衡覺訓練:調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經系統自動反應機能,促進語言組織神經健全、前庭平衡及視聽能力完整程度。
訓練器材:圓筒、平衡踩踏車、按摩大龍球、滑梯、平衡臺、晃動獨木橋、袋鼠袋、圓形滑車。
適應癥:身體靈活度不足、姿勢不正、雙側協調不佳、多動、愛惹人、語言發展遲緩、視覺空間不佳、閱讀困難、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學習能力以及習慣培養不起來。
彈跳訓練:調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覺神經系統,強化觸覺神經、關節信息,促進左右腦健全發展。
訓練器材:羊角球、跳床。
適應癥:站坐無相、姿勢不正、情緒化、身體靈活度不夠、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展遲緩、閱讀困難、膽小、情緒化、笨手笨腳、視覺判斷不良、觸覺發展不假、關節信息不足。
固有平衡訓練:調整脊髓中樞神經核對地心吸力的協調,強化中耳平衡體系,協調全身神經機能,奠定大腦發展基礎。
訓練器材:獨腳椅、大陀螺、腳步器、豎抱筒。
適應癥:多動不安、容易跌倒、脾氣急躁、好惹人、語言發展不佳、缺乏組織能力及推理能力、雙側協調不良、手腳不靈活、自信心不足。
本體感訓練:強化固有平衡、觸覺、大小肌肉雙側協調,靈活身體運動能力、健全左右腦均衡發展。
訓練器材:跳床、平衡木、晃動獨木橋、滑板、S型垂直平衡木、S型水平平衡木、圓形平衡板。
適應癥:語言發展緩慢、笨手笨腳、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不安、情緒化、組織力及創造力不足。
家中簡單的感統訓練方法:
1.爬行
七八個月大時,孩子應該慢慢學會爬行,通過不斷努力地抬頭、仰脖子,來鍛煉前庭覺,向前爬行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能夠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視聽能力。
因此,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爬行,例如媽媽躺在地上,讓孩子慢慢爬上媽媽的身體;或者媽媽手腳著地彎成拱形,吸引寶寶從底下爬過去。
對于一些本身不愛爬行的寶寶,家長可以采取一些誘導措施,如把孩子放在小被子上,拉著他(她)的兩條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孩子眼前放上色彩鮮艷或者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引導他(她)抬頭、逐漸向前爬行。
2.喚醒觸覺皮膚
見到陌生人就哭、抵觸新環境的孩子往往屬于觸覺過分敏感,家長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來喚醒孩子的觸覺皮膚,以緩和這種敏感的狀況,如利用吹風機,調到微風擋緩緩吹孩子的皮膚;用軟刷子輕刷孩子的身體、或者拿梳子輕輕敲擊皮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