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刺激,人的大腦,通過感覺系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接收、搜集這些信息。以便大腦對這些刺激及時的做出適應性反應,這個過程,我們稱為感覺統合。
而感統失調通俗的來講就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當大腦無法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并指揮人完成各項動作時,就會出現行為和語言的障礙,這種情況稱為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外在表現是什么?
在感覺統合中,有三大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感。
觸覺敏感的孩子一般反應比較快,但是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膽小,粘人,愛哭。常拒絕理發、洗頭或洗臉。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愛交朋友,甚至不愛上學。
而觸覺遲鈍的孩子一般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笨手笨腳,大腦的分辨能力弱,缺乏安全意識,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常未察覺。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的孩子,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丟三落四,語言發展遲緩等情況。
本體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訓練。本體感控制人體肌肉的松弛和收縮,本體感不好的孩子,平衡感差,身腦不協調,容易平地摔跤。空間感不好,常常因為目測不準距離而磕著碰著。孩子本體感差,還有可能出現手部的精細動作不良,比如不會系鞋帶,不會系扣子等情況。
什么樣的孩子容易感統失調?
1.剖腹產出生的孩子缺少了“產道擠壓”的人生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觸覺接觸,沒有母乳喂養,孩子的皮膚缺少與母親的“肌膚相親”,都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觸覺發育。
2.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兒童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后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
3.“小家庭”的生活模式,使孩子喪失了玩伴,局限了他們的活動范圍,無法和其他孩子有良好的溝通,不利于感覺統合學習。
4.過早使用學步車也容易造成孩子感統失調。
如何應對感統失調?
孩子感統失調并不是說孩子智力有問題或是身體不健康,但是感統失調卻會造成孩子學習和交往的障礙,這樣的孩子即使智商正常或超常,但由于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和動作的完成,嚴重的可能還會導致孩子心理障礙。所以,對于感統失調的孩子家長和老師都要足夠重視。
所以,針對感統失調的孩子,必須要盡早參加專業的感統訓練。在參加之前,首先應該做一個專業的感統測評。測評師根據孩子感統失調的程度,為孩子量身定制課程方案,孩子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逐漸改善感統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