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必備的新知識——感覺統合失調
發布時間:2013-03-25?00:00:00點擊量:178
請注意觀察一下你的學生或你的孩子是否經常表現出下列行為:
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
容易違反課堂紀律
興奮好動、小動作多
且學習成績差
少動孤僻、不合群,學習成績差
不擅交往且看起來表情無神,學習成績又差…….
好了,仔細想想,如果有孩子出現上述現象,那么你在教學中就會有相當程度的麻煩,讓你煩心不已。他(她)會經常性的做小動作而不聽課;他(她)會過于興奮而常常在課堂說話;他(她)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他(她)總是粗心大意而做錯題;他(她)總是學習不好但又很老實不太合群…….
上述這些行為表現就叫做感覺統合失調。如果學生有這些行為對學習而言簡直是不幸,對老師和家長來說是件煩心又頭疼的事情,且這種現象有越來越普遍的趨勢,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所以,在此有必要做一詳細介紹。讓更多的老師和家長來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對今后的教學、教育有著極大的好處。
一、什么是感覺統合失調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首次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這個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身體各部分感覺器官(眼、耳、鼻、皮膚等)輸入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進行綜合加工、處理,使人體能夠和諧有效地運作的過程。人類只有經過感覺的統合過程,才能完成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推理能力等)。大多數人的整合功能是正常的,只有少數兒童,因大腦皮層各部分區域興奮程度不一樣,造成了大腦皮層的協調性變差,整合功能就紊亂,從而導致異常癥狀的出現,稱為感覺統合失調。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
感覺統合失調分為:觸覺感失調、前庭平衡失調、本體感失調、視覺統合失調、聽覺統合失調。那么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后會有什么表現呢?具體表現為:
(1)前庭平衡失調
表現為多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調皮任性,興奮好動,容易違反課堂紀律,走路自己會跌倒,站無站姿、坐無坐相,思考或做事情缺乏靈活性,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2)視覺感不良
表現為能夠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玩具,卻不能正常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容易串行;寫字易顛倒,學了就忘,計算困難,易抄錯題抄漏題等或抄錯數字。
(3)聽覺感不良
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拉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4)觸覺感失調
表現為害怕陌生的環境、不能主動與他人交往,吮手、咬指甲、愛哭,過分依戀父母、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喜歡被人觸摸或撫摩,害怕或不喜歡理發、洗頭或洗臉,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不喜歡碰觸某些粗糙的衣料或物品,喜歡特別多的撫摩,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有強迫性的行為(一再地重復某個動作)。特別怕黑,一個人不敢在家呆,或少動,孤僻,不合群,做事縮手縮腳、缺乏好奇心,對其他事情缺少興趣。
(5)本體感失調
表情無神,看起來沒有精神,做事特別拖拉,體育活動中動作不協調(不會跳繩、拍球等),個性孤僻、不太合群,在團體中很難交到朋友。常覺得自己很笨,容易遭受挫折,甚至會自我傷害等。
上述這些問題會造成兒童學習能力的障礙,他們有著和正常人一樣甚至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腦受到感統失調的影響,導致注意力、記憶力、言語表達、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受到影響,而直接影響了學習,從而造成學習能力的障礙,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心理發育遲緩和人際關系障礙等行為問題,而且這種情況會從小學持續到中學,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而又無奈。
有報道說:有關專家在對上海2031名學齡兒童的調查表明:兒童中患輕度感覺統合失調的比率為36.6%,重度為16.1%。
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對南京市2486名6歲至11歲的學齡兒童通過規范、系統的測試,結果發現有34.9%的學齡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
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報告說,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率相當高,輕度占35.9%,重度失調的占10.3%。
關于感覺統合失調的分類各方面說法不一,具體表現內容在不同的資料介紹中也不盡相同,雖然大同小異但總體上還是側重于學前,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研究資料目前還難以見到。筆者在近幾年的觀察研究中發現,感覺統合失調在有些研究機構中盡管把它分為六、七種類型,但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其感統失調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以這三種類型為多:前庭平衡失調、觸覺感失調和本體感失調。其中前庭平衡失調最多最普遍,其次是觸覺感失調,本體感失調者極少但最難調治。
根據長期的觀察總結,筆者對中小學生患有感覺統合失調學生的具體表現特征總結如下:
前庭平衡失調:
好動、小動作多、坐立不安
易興奮、話多、經常處于過于興奮的狀態
易分心、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坐無坐相、學習時蹺二郎腿、晃腿或愛趴在課桌上
字跡不工整、零亂、做作業時易抄錯數字、寫錯
數學題簡單題目容易做錯、或寫錯答案、或抄錯、漏做
嚴重者記憶力不好、或記得快忘得快或記不住東西
嚴重者內心煩躁不安、能從表情上看出經常鄒眉頭心煩
影響語言能力而不會寫作文,思維跳躍
見面熟、與任何人均能快速熟識
在某些運動項目方面由于平衡感不好而表現的極不協調
觸覺感失調:
性格過分內向、不擅交往、在陌生的環境易于緊張、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無自信
膽小怕黑暗,在黑暗的環境中自己不敢獨處
在家里有時脾氣比較暴躁
在低齡階段喜歡咬手指頭或指甲
上課不愛發言,一旦發言聲音馬上變小
上課時愛思想拋錨、注意力不集中,但表面上看起來人顯得很安靜、也很老實
因注意力不集中,在做題時也表現的比較粗心,易做錯題
本體感失調:
表面看起來無神、不夠精神、無靈氣
無論學習或做其他事情都非常拖拉、磨蹭而使人著急,做題速度慢
語言表達能力差、口齒不伶俐、嚴重的帶點口吃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但表面是安靜的
人際交往能力不好、不主動、不自信
運動能力不足、不擅長體育運動
以上感統癥狀是筆者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的普遍表現狀態,具有代表性,適應于所有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要注意的一點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癥狀不會隨年齡的增大而減輕,幾乎是終身存在的,只是隨年齡的增大有些方面會變的更加隱蔽,使人不易發覺罷了。
對于前庭平衡失調的學生,這種學生很容易辨別,多動和興奮是他們的最大特征,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多動癥。目前在感覺統合失調的學生中前庭平衡失調的學生比較多見,根據經驗可能達到學生總人數的20%左右,由于存在著輕重的差別,大家很容易把患有輕度前庭平衡失調的學生誤認為是性格,認為這樣的學生是性格比較開朗,實際上是不了解感覺統合失調知識造成的認知錯覺。如何確認和分辨前庭平衡失調所表現出的興奮與性格開朗的不同呢?它們之間有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是:就看該靜的時候能不能靜下來。凡是上課時基本不鬧能靜下來的就屬于性格開朗型的,凡是上課時喜歡說話容易“興高采烈“的學生就屬于前庭平衡失調,只不過輕一些而已,切不要以為這些學生是性格如此。難點在于重度前庭平衡失調的學生,這種學生的特征是由于過度興奮造成極端多動、注意力始終不能集中、或易煩躁、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不好,記得快也忘得快。此類學生在教學中非常難教。筆者曾對很多這樣的學生做過智力測試,采用標準瑞文推理測驗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前所說絕大多數都是高智商,這實在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上帝給了他們高智商的同時又降魔法讓他們患有感覺統合失調使他們的聰明能力無法正常發揮,這能不讓人感到奇怪嗎?
如果出現這樣的學生那么你是毫無辦法,除非你能夠治療好他的感統問題,好在這樣的學生不多,否則真是愁死老師和家長了。
對于本體感失調的學生在整個感統失調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人數是最少的,但卻是最嚴重的。本體感失調的學生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有效的解決方法,其癥狀比其他兩種情況更加難以糾正。這種學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學習成績不好、做事拖拉(就是我們常說的特別磨嘰)、看起來人顯得有點“蔫”無精神。有這三點基本就可以判斷是否是嚴重本體感失調患者了。
下面是網絡上關于感覺統合失調內容的具體介紹,摘錄一部分供大家參閱。
(一)前庭感覺是人類學習的樞紐
前庭覺系統的接收器主要位于內耳,是人們為了克服地球引力而在平時生活行動中保持自身平衡時產生的。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和維持身體的姿勢,與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前庭系統機能正常時,對重力(地心引力)會有持續性的信息輸入.這些感覺信息會與其它感覺信息以不斷重疊的方式輸入大腦,所以這些重力感的訊息.由于相當持久和穩定,在它輸入神經系統后,便會成為眼睛及其它身體感覺在判斷訊息時的重要參考資料。頭部轉動或彎曲時.前庭感覺接受器的碳酸鈣晶體,會離開原來位置,改變前庭經系統的傳達流程。這種現象在跳躍、跑步、搖晃時更為嚴重,會使中耳半規管中的慣性液體流動,感覺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他像走路、乘船或頭部有輕微振動時。前庭感覺也會立劑有反應。在我們所有感覺器官中,前庭接受器最為敏感,其訊息能否對環境產生顧應,也最為重要。前庭隨時在告訴我們頭和身體的方向.我們的視覺訊息也才有意義,所以前庭訊息處理不良的孩子,視覺便很難跟著移動的目標,也很難將雙眼由一點移到另外的一點。眼肌和頸肌上的訊息反應處理也會發生問題,促使眼球的移動不平穩,常會以跳動方式去抓住新目標,造成孩子在閱讀、玩球和劃線上的困難。
此外,前庭神經會將訊息.由脊髓錐體神經體系,傳達到身體各部分.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同時也會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到前庭神經以及小腦。如果這方面功能不佳,便無法達成感覺的統合,小孩子會常常跌倒或撞墻.動作上也顯得舉手笨腳.甚至害怕行動。更造成感覺信息的嚴重不足,影響身體的協調能力。前庭體系中的網狀組織.作用在幫助大腦保持清醒和警覺狀態。所以當身體快速轉動時,前庭系統必須迅速調節.才能讓我們保持適度的清醒。如果前庭系統活動量低。調整的作用便會呈現不良,孩子出現多動及注意力散漫的現象。
前庭感覺不良,也會產生無法判斷視覺空間的現象。空間感來自于身體和重力感的聯系.缺乏重力感的孩子.很難有空間透視感,因此常無法判斷距離和方向.寫字時常把數字、字體或偏旁部首寫反,甚至前后反讀。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會因太靠近人或碰擅他人.而造成人際關系的嚴重不良。前庭感覺不良.會使兒童經常遭遇挫折,喪失信心,更容易養成恐懼、傷心、生氣、過度興奮等感覺.無法有效壓抑及協調,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前庭網膜成熟失常,最常見的五種毛霜,包括視覺不平順,聽覺識別不足、前庭平衡失常、本體感不足、觸覺敏感過度。
(二)觸覺是大腦對外界反應的基礎
觸覺是皮膚感覺的一種,包括觸摸覺、壓覺、冷暖覺、痛覺等諸多方面的感覺。它的接受器官是皮膚,人類對觸覺刺激的分辨能力最為多元化,這也是人類大腦特有的分辨、分析及組織能力的基礎。人類有別于其它動物,而擁有廣泛細膩的學習能力,和人類觸覺學習的多元化及復雜化有密切的關系。觸覺的復雜性,也使大腦神經中感應觸覺的部分最多,因此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足.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導致觸覺敏感(防御過強)或觸覺遲鈍(防御太弱)。
觸覺敏感的兒童.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較弱.所以會固執于熟悉的經驗上.表現為粘人、怕陌生人、不喜歡擁擠、缺乏自信.常固執于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在團體中容易和別人爭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獨中。他們經常會喜歡某種特殊熟悉的感覺,所以容易有偏食、吸吮手指和觸摸生殖器的習慣;不喜歡被人擁抱,卻喜歡擁抱別人,經常出現很多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觸覺反應遲鈍的兒童表現為:反應慢,動作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差,所以發音或小肌肉運動都顯得笨拙.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學習能力也很難發展。目前觸覺敏感的兒童日益增多,這和生產環境和嬰幼兒生長的環境有關。剖腹產或產鉗的生產方式使胎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或產道擠壓力量較弱,都會使兒童的觸覺學習比正常生產的兒童少.觸覺敏感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家庭生活環境的改變.不但使兒童活動的空問減少,身體接觸的地方也少了。戶外玩沙土、玩水及草地上打滾的游戲也不多了.甚至曬太陽、吹風的機會也都很少了,兒童在觸覺學習上的嚴重不足.是觸覺敏感最主要的原因。
在所有感覺信息中,觸覺刺激的頻率最高,從肌肉關節到全身皮膚,每天都有無數不斷的觸覺;觸覺輸入大腦。腦干將這些信息加以過濾.一些對大腦思考及反應不重要的信息被壓抑下來。因此通常我們對衣服、微風、一些不重要的碰撞都不產生反應,也使大腦不至于太緊張和忙碌。
這種過濾、整理到選擇反應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的能力。感覺防御太強的兒童,這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對任何信息都會急著去做反應.大腦動蕩不安,自然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對衣服或周圍一切接觸都會去做不舒服的處理.重要的學習信息,自然也就很難專心的傳人大腦皮層了。
(三)本體感就是學習能力
本體感能夠告訴我們關于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個部位的動。我們不用看階梯也能輕易上下樓梯,不用照鏡子,也能用手摸到眉毛或鼻子,開車時不用低下頭,踩油門的腳隨時可以換踩剎車.蚊子叮身上任何位置.不用眼睛看.便可用手打蚊子,這就是本體感覺的作用。
本體感覺醫學上又稱人體的深感覺,本體感覺主要是通過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獲取訊息。而它對感覺統合最大的貢獻,就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最主要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有助于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本體感是一種高度復雜化的神經應變能力,也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本體感的成熟最慢,除非前庭平衡及觸覺發展正常,本體感才可能正常。從簡單的吃飯脫衣服、寫字、騎車到高難度的體操盈體能動作都需要本體感的功能。本體感不成熟的兒童常常表現為站無站像、坐無坐像、缺乏自信、挫折瘕感很多、沒有創造力等等。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胎位不正所產生的重力感失常;早產或剖腹產,造成觸覺學習不足;孕婦的不良習慣。還有撫養方式不當導致的感覺統合失調,如:保護過度或驕縱溺愛,造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爬行不足所產生的前庭平衡失調;活動空間太小,過分限制孩子活動范圍;缺乏運動、缺乏游戲;過早用學步車,造成前庭平衡及支撐力不足;過早進行認知教育。
感覺統合訓練方法如下:
(1)觸覺刺激的訓練
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胎兒在胎內的感覺體驗,出生時通過產道的感覺體驗,出生后與外界的溫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膚接觸的感覺體驗等,這對提高胎兒和新生兒神經系統的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觸覺刺激對于兒童神經系統整體感覺的統合以及感覺認知、感覺運動起作用。如用軟毛刷、干毛巾或絲稠等柔軟的布類,輕擦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手背及前腕部是觸覺防衛最小的部位,由于這些部位是和正常的環境相互作用接觸最多的部位,而身體的腹側部、顏、足部位對刺激敏感,觸覺防衛大,往往是難以接受的部位這些部位是否要磨擦,使用何種工具磨擦,不要強制進行。對于這些敏感的部位,使用繞上駱駝毛的電動旋轉軸輔助進行磨擦,使產生的刺激輕快而舒適。根據臨床觀察,磨擦口腔周圍皮膚對孩子語言的發育起重要作用。另外還可以讓孩子進行皮膚刺激的游戲,如水中游戲,粘土游戲,砂、草坪上的裸足游戲等。
一般來說,觸覺刺激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的時間約在刺激30分鐘以后,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要根據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確定。
(2)前庭刺激的訓練
前庭感覺是人類接受刺激的重要的基本感覺。前庭刺激的訓練是感覺統合障礙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給予前庭器官的各種不同程度的刺激,使調節姿勢反應的前庭功能正常化,在接受觸覺刺激的同時,有助于其它感覺的統合。前庭的功能對大腦整體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刺激前庭在知覺運動訓練中廣泛得到使用。如讓孩子接受下列各種運動的訓練:
---旋轉性運動,如:旋轉木馬、旋轉椅子等。
---搖晃性運動,如:采取腹臥位、仰臥位、側臥位、頭腳顛倒等體位進行秋千、吊床等游戲。
---平衡性運動,如:走平衡木、平衡板等。
---跳躍性運動,如:蹦床、翻滾、墊上運動等。
---姿勢反應性運動,如:進行兒童蹋板車、砂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等游戲。
---速度感、位置感、距離感的體驗,如:讓孩子一只腳著地,一只腳踏上滑行的兒童蹋板車等。
在訓練中,被動性的旋轉、搖晃的速度一分鐘以25-30次的頻率為宜。
兒童對前庭刺激的持久力個體性差異較大,有的孩子表現為恐懼不安,對于有這樣反應的孩子要特別注意,例如,可將吊床高度降低,靠近地面緩慢的、安全的、不給予威脅地進行旋轉、搖晃。
進行上述各種身體運動的訓練,通過各種身體運動感覺的化驗,達到感覺統合的效果。
(3)本體感覺刺激的訓練
作為人類動作、行為的另一個基本的感覺是本位感覺,這是指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來自自己身體的一種感覺。如果本體感覺有障礙,就不能很好地解扣紐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據對象物的性質,掌握用力的輕重,常常將東西弄碎、弄壞。為了使本體感覺正常化,提高基數統合功能,可以讓兒童接受下列的訓練,如:游泳、摔跤、拔河、爬繩、搬運貨物、踩童車以及其它使肌肉緊張、收縮的運動。肌肉收縮將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本體感覺信息的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