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孩子自主成長、快樂成長的基石
發布時間:2017-01-09?12:59:29點擊量:300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是渴望安全的內在精神需求。從胎兒六個月大開始到3歲以前是安全感的重要建立期。良好的安全感是孩子情緒穩定的前提,是社會交往的基礎,是主動探索這個世界的驅動力。相反,安全感缺失的話,孩子更容易害怕、痛哭、不安、被動、退縮,更別談開心快樂成長了。具體表現為:到陌生的環境或與陌生的成人或小朋友互動,老是躲在媽媽的背后或凡事都要家長陪伴、帶動才能參與;初入幼兒園時,分離焦慮癥嚴重,短則哭半個月,長則哭一個月甚至一學期。進入小學后,由于安全感缺乏,容易防御過度或被動而影響其與同學的關系。

安全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從孕期爸爸媽媽就要注意了。胎兒發展到4-6個月的時候,聽覺、觸覺感官已經發育的很發達了,這時候媽媽和爸爸每一次的撫觸肚皮,每次隔著肚皮跟孩子的語言互動,包括舒緩的胎教音樂和講故事,都是很好的安全感建立。出生之后,2歲以前,媽媽的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對孩子的喂養、擁抱、呵護、交流都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孩子的翻、坐、爬、走、跑、跳、鉆、攀、撕、打等粗大運動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孩子的活動范圍不再僅限家里,不限家庭成員,而是想去探索更多的、新鮮的人或物,想走得更遠、爬的更高、跑得更快,父親“高大威武”的形象和陪伴及鼓勵更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安全感良好的孩子,可以獨自面對困難和挫折,愿意通過自我的努力取得進步和夸贊。安全感良好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新事物、陌生環境及人,其環境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情緒調控能力也就更能得到鍛煉。比如說:媽媽帶著孩子到朋友家或鄰居家玩耍時,安全感良好的孩子只需要玩一會看一下媽媽還在就行,而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就不敢獨立玩耍,會黏在媽媽身邊,甚至寸步不離。
影響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方面有很多,大多都是我們父母造成的。在胎兒時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靠媽媽來傳遞,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內心是否安全、幸福,會直接影響胎兒的安全感。同時也跟孕媽媽所處的環境和習慣有關,比如孕媽媽的工作或生活環境過于嘈雜,媽媽的工作繁忙,運動幅度過大,習慣看一些打打殺殺的電影等等都會影響胎兒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出生時,生產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剖腹產會直接毀掉孩子的安全感。經歷過或了解剖腹產的人都知道,當媽媽的肚皮被一層一層劃開后,助產醫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孩子拿出,防止吸入性肺炎。這時我們試想一下,孩子在媽媽的體內時,長期恒溫、皮膚與羊水接觸、并有媽媽的子宮保護,當孩子突然被醫生快速拿出后,孩子皮膚接觸醫生的手、床單、媽媽的擁抱等等,并且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大氣的壓力、聲音分貝的增強,這一連貫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匯總到一起就是給孩子一個“驚嚇”。同時缺少產道擠壓的孩子,由于人體神經系統沒有被“激活”,還會有觸覺失調的隱患,有關觸覺失調的表現和對孩子的影響,本次不再細述。相比順產來說,孩子在媽媽用力的前提下,自己也努力往外掙脫,在產道的強力擠壓下,外界的溫度、材質、壓力的變化已經對孩子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進而對安全感的影響也就小而短暫。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因為工作原因,沒幾個月就斷奶,將孩子送回老家或由老人撫養,就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關系、生氣、斗嘴、吵架也會影響孩子安全的建立。有些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得了頑疾,需要住院進行單獨的長期治療;有的由于家長看護不利,致使孩子受到嚴重的意外傷害;有些家長看到網上、電視上一些虐待小孩、偷搶小孩子的信息后,經常提醒孩子、給孩子過度傳輸負面信息,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就是全面放開二胎之后,很多家庭開始計劃要二胎,或者已經生了二胎,這時候對于本身是獨生的孩子,就會有很強的不安全心理,認為爸爸媽媽更愛弟弟妹妹,不愛自己了,自己的愛被分享甚至是剝奪了等等,尤其是女孩。還有經常采用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的,經常跟孩子玩消失,不告而別的家長,也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對于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我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不可用“單刀直入”的教育方式,孩子膽怯了硬逼著孩子上,孩子不愿意了強迫孩子干,孩子做不好了立刻就批評,反而應該多擁抱孩子,撫觸孩子,從語言、表情、動作上給孩子傳遞安全、愛和后盾的信息,以身示范、幫助引導孩子逐步面對陌生事物、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孩子會逐步恢復并建立良好的安全感,當孩子擁有了安全感也就具備了自我成長、快樂成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