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
發布時間:2017-03-30?18:05:52點擊量:345
為什么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
為什么每個孩子都需要感統訓練?
前一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主題是:感覺統合本是自然的本能,如今卻變得不自然。大概意思是說,感覺統合不是奢侈品,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在人類的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通過基因將各種生存和適應能力遺傳給了我們,我們只需在出生之后進行適當或充分的學習鍛煉就可獲得。比如,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之一:直立行走,孩子經歷翻身、端坐、爬行之后,就可以站立、行走、奔跑。比如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之二:語言,經歷生活環境里大量的聽覺語言刺激和口形的視覺刺激,人類就自然而然的學會語言,并且熟練運用。之所以人類被稱為高級動物,就是因為具備語言、思維、勞動、創造萬事萬物的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兒童出現了基礎能力構建不足的問題,如:多動、身體不協調、運動能力弱、小肌肉鍛煉不足、語言發育遲緩、不會與同伴交往、愛哭黏人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主動性、社會性、情緒調控、環境適應等方面,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解決的話,等孩子到五六歲以后,這些問題會演變為上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學不會、寫字出格、寫作業磨蹭、老是與同學發生沖突等學習能力問題。
那這是怎么回事呢?現在大部分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點感統失調,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應該參與感統訓練,到底是為什么呢?已經參加感統訓練的家長或專業的感統訓練師都會知道是因為剖腹產造成孩子觸覺失調、孩子爬行不足或沒有爬行造成孩子前庭覺失調、用過學步車影響孩子的平衡系統等原因。可是問題來了,家長該問了,我家孩子既是順產又爬的很好而且還沒有用過學步車,那還有必要進行感統訓練嗎?我的回答是:當然,不過這里說的感統訓練并不是單一說的是到專業感統訓練機構。接下來張老師從三個方面來跟大家闡述一下,為什么我的回答是:當然!
首先是自然環境的缺失。
就拿鄭州市為例,從2000開始,鄭州以每年20萬的人口在增加,2013年以后,鄭州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更快。70、80、90后的父母或到城市里定居或帶著孩子到城市里打拼,遠離寧靜的村莊、河流和大山,孩子在都市里所面對的都是鋼筋混凝土、柏油路和綠化帶。我們家長老師們都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有沒有上過房梁?有沒有爬過樹?有沒有下河捉過魚蝦?有沒有爬過山?有沒有捉過螞蚱?夜里有沒有在樹干上摸過知了,有沒有在土地里挖過知了?這一切對于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奢侈。他們沒有機會經常置身大山綠草之中,去爬山、奔跑、打滾,沒法經常與水接觸,游泳、捉魚、抓螃蟹,沒有到地里摟過地、摘過黃瓜西紅柿、上過樹、摘過水果等等。在我們童年這些看似簡單普通的課余生活,實際上比現在孩子們花錢去報專業的課程要好的多,因為我們是在愉快中、無意下各項能力得到了鍛煉。對于孩子太缺乏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這一點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也會利用周末或假期帶孩子出游,可是對于大腦處在快速發育期的兒童來說,一周或一月一次的戶外郊游那就是杯水車薪,根本滿足不了孩子的能力發展需要。相信當家長聽完我這第一項分享之后,肯定會在回味自己的童年是怎么過的,不過不要跑神,我們接下來繼續進行。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復雜。
以前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數平方公里也就幾千人,但是現在繁華的都市里,幾百畝地一個小區,人數都是數千人,人群高度密集。人多了,可是我們認識的人卻少了,沒有伙伴陪孩子一起玩耍。不像以前我們小時候,走家串戶,和長輩們、鄰居們打招呼、接觸,三五成群一起游戲,一起學習,一起吃飯,甚至住在一起。現在的家庭都喜歡干凈、整齊,就極大的限制了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的機率,甚至是沒有過。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交通工具也發送了變化,出門是電梯,到樓下要么是私家車、要么是公交車、要么是電動車,連自行車都很少。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相比,走的太少、跑得太少。車多,人多,商業多,導致孩子們沒有地方玩,除了在家里自己玩和去商場內的游樂場外,孩子沒有地方可去了,幼兒園也是放學就要接走。更重要的是考慮安全問題,家長們也不敢放手讓孩子撒歡的玩。除了防止交通工具和意外之外,還要防止人販子等等。玩的玩具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的玩具都是成品、成套的,不要孩子再加工再改裝,除了益智類玩具,然而由于益智類玩具想玩好很不容易,因此很多孩子又不喜歡。而我們小時候的玩具,不管是推鐵環還是跳皮筋或者是抓石子、扔沙包等等,玩具本身并沒有什么精心設計和多重考慮,想玩得好就必須由玩這些玩具的孩子們來設計出很多的花樣才行。
最后就是我老生常談的話題:溺愛,保護過度,包辦代替。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4+2+1的成員組成,雙方4位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孩子。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物以稀為貴”,大人多,孩子就那一個,都是爭著對孩子好,甚至比著給孩子買東西、送禮物,把孩子們都寵的非常自我和不懂感恩。老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怕地上涼、地上臟,不讓孩子爬行;怕孩子弄亂家里的陳設、怕傷著孩子,不讓孩子碰這個動那個;怕孩子動作笨速度慢,替孩子洗臉、穿衣;怕孩子吃不好還把衣服弄臟,給孩子喂飯;怕孩子哭鬧不開心,有求必應,要什么買什么……把孩子當一個寵物養,能抱著就不舍得讓孩子站著,能替孩子做的就不舍得他自己做,就差不能替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了。對于都市化的小家庭,對孩子愛的過度,沒有原則,包辦代替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導致孩子感官體驗不足,能力發展與年齡不符的一大普遍性因素。
說到這里,以前對孩子溺愛保護的父母和老人不知道會有什么感觸,特別是了解了前面我分析的自然環境的缺失和社會環境的變遷,已經致使孩子缺乏了大量的環境刺激,接下來我們大人還無知的用愛的名義將孩子束縛起來,剝奪孩子自我探索這個世界的權利,使孩子大量的缺乏感官體驗和肢體鍛煉,導致孩子空有聰明的大腦,可卻由于動手能力、抗挫力、自信心、大腦對身體的駕馭能力不足等原因而發揮不出來,或者大打折扣。從自然環境的缺失和社會環境的變遷的角度看,是每個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都無法避免的。從保護過度和包辦代替角度講,大部分孩子的成長發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張老師才敢說現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進行感統訓練,感統失調的比例會逐步增大。張老師說的每個孩子都要參與感統訓練,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要到像啟樂園一樣的專業感統訓練中心,而是說根據孩子的情況,開展家庭或專業感統訓練。首先,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堅決杜絕包辦代替,不再替孩子完成各種日常生活,而是教孩子學會用筷子、扣扣子、拉拉鏈、系鞋帶等等,生活中多用孩子多鍛煉孩子,來增加孩子的生活體驗和感官刺激。其次是如果孩子的感統失調只是一點點或屬于輕度的話,家長在家帶孩子跳繩、蕩秋千、玩滑梯、蹦臺階等等家庭游戲即可幫助孩子,如果家長不知道如何開展家庭感統訓練的話,可以找我前一段發表的文章,標題是《如何輕松的進行家庭感統訓練》。當然,如果孩子的感統失調比較嚴重,行為問題很多時,還要尋求專業的機構進行訓練,并輔助家庭訓練雙管齊下才行。
好,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希望通過這三方面的分析,能使家長重視起來,當今的孩子缺的不是愛,不是營養,而是鍛煉或生活體驗。